洛阳的一个小村庄,其实是宋朝开国大臣全家埋葬的地方,也是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
孟津县长岛镇东南几公里处,有一个因石守信家族墓地而闻名的村庄——石北岙村。 村里,不仅有屹立千年的石氏双碑,还有独特的清代古村落,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人们的目光。 有人说,市北澳村既有乱世特色,又有盛世风范。 它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这个村子原属洛阳县,曾称玄武村。 北宋开国功臣石守信去世后就安葬于此。 他的子孙也都葬在祖先的附近,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家族墓地。 历史上这里碑石林立,高耸入云,故村名为“石碑岙”。 市北澳村原名玄武村。 相传因临近北魏宣武帝竟陵而得名。 北宋时,因这里成为开国元勋石守信的家族墓地,碑石众多,雄伟壮观,故更名为石北岙村。
市北澳村西北约1公里处的旷原上,至今还矗立着两座很高的石碑。 其中一座矗立在农田里,碑及其座高5米多。 据专家考证,这座巨碑是石守信之子石宝兴墓的神道碑; 另一座是石宝兴墓神道碑,位于东侧沟内。 碑立于土坡上,有一段已没入地下,但仍有约5米高。 碑额上刻有“大宋西平石公神道碑”9个大篆书字。 2006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石宝兴墓内的神道石碑孤零零地矗立在荒野中,碑身倾斜明显。 几千年的风吹日晒,碑上的字已经变得模糊了。 现在,为了保护石氏双碑,人们为它们修建了房屋。
石北澳村南,至今仍保留着一座明清古村落。 古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400米。 是根据当地有利地形,深挖黄土而建的地扎窑式村落。 这个村子里,张姓人口占绝大多数。 明朝洪武年间,张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居孟津县朝阳镇官庄村。 清朝雍正初年,十一世祖张绍叔从官庄迁居此地,成为石北岙村张姓的始祖。 也就是说,张姓在这里已经生活了近300年。 张姓定居石北澳村后,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才开始古村落的建设。 当时由十四祖泰然、太和掌管。
那时候,建村是很有讲究的。 这个古村落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00米。 看起来并不大。 它建在一条沟渠里,号称“沟上沟,凹上凹”,不仅节省土地,还能蓄风蓄能,冬暖夏凉。 夏天很凉爽。 更令人惊奇的是它强大的防御功能:周围有高墙,墙上有垛; 东侧设村门,挖坡道,砌砖石为门墙,安装厚重木门。 它是坚不可摧的; 地下挖有3条隧道,分别通向地下井、沟渠和西边的永安村。 一旦发生战争或土匪袭击,人们躲藏、逃跑、求救都不成问题。
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村墙、城门、地道设计,人们才说石北澳村很有乱世特色。 该村受到古村落的保护。 古村北端是一排11间清代房屋,青砖黛瓦,古色古香,都是主人居住的。 中间是一条街。 南侧是一排建筑和窑洞,居住着长期的工人和仆人。 它不仅节省土地,而且还能蓄风聚能,冬暖夏凉。 更令人惊奇的是它强大的防御功能:周围有高墙,墙上有垛; 东侧设村门,挖坡道,砌砖石为门墙,安装厚重木门。 它是坚不可摧的; 地下挖有3条隧道,分别通向地下井、沟渠和西边的永安村。
抗战时期,北关寇家、老吉梁家、洛阳魏家街黄家等都来到市北澳村投靠亲友,希望能到村里避难。 。 寇家来客最多,兄弟六人,一家百口,反正也能容纳下。 紧急情况下,大家都躲进隧道里。 当时,这个村子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其余十进三进院落,东西相连,为九门一跨,即九个正院,一跨院落,窑洞八十余间。 一瞬间,仿佛穿越时空:镂空的窗户,精美的雕刻,荷花凤凰展翅; 屋脊上的青砖雕花,虽有破损,但仍传达出豪门的风范。
深深的院落里,一砖一瓦、一草一树,都隐藏着古村落的繁华风采。 历经坎坷,今天依然令人期待。
欢迎喜欢的朋友留下印记,关注叮当,带你游山玩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