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堤春晓
1. 苏堤春晓
(是)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岭麓,全长近三公里。 它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西湖淤泥修建的。 后人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她命名为苏堤。 长堤卧波,连接南北山峦,给西湖增添了迷人的风景。 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 元代又称“烟柳六桥”,被列入千千十景。 由此可见,她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
寒冬过后,苏地就像一位优雅的使者,宣告春天的到来。 岸边柳树,桃花火辣辣,湖波如镜,倒映着美丽的影子,带着无限的柔情。 最令人感动的是,当晨曦初现,月色西山落下,微风徐徐吹来,柳丝卷发在空中飘扬,立于堤岸,迷魂阵。
苏堤连绵起伏的六座桥梁,为游客提供了悠闲漫步和多样化的游览路线。 行走在堤岸桥梁上,湖光山色的美景如画般展开,万千风情任人欣赏。 苏堤上有六座拱桥,从南到北依次为英波、索兰、望山、雅迪、东圃、跨虹。 桥头所见,各在前头:英波桥与花港公园毗邻,垂杨带隔雨烟摇曳; 锁兰桥近看小瀛洲,远看宝树塔,近实又远; 从山桥西望,丁家山郁郁葱葱,朝云双峰尽收眼底; 堤桥位于苏堤南北黄金地段。 “堤春晓”风景碑亭位于桥南; 东浦大桥有理由怀疑是“戍浦大桥”的谣言。 这里是湖上观赏日出的最佳地点之一; 过虹桥看雨后天上彩虹飞舞,湖光山色熠熠生辉。 犹如进入仙境。
2.曲院风和
()
曲院风和以夏日观荷为主题,在西湖十景中仅次于苏堤春晓,位居第二。 “曲园”原是南宋宫廷开设的酿酒作坊。 位于今灵隐路洪春桥附近,靠近当时的西湖之滨。 湖边近岸处种植了莲花。 每到夏季,微风徐来,荷花酒香四溢。 人即使不喝酒也会醉。 南宋诗人王维在诗中赞道:“逃夏人归寒春,港端云晚凉。情运河香随人远”。走了,过了高桥才能买船。” 后曲院逐渐衰落,被废弃。 清康熙皇帝题写《西湖十景》后,在虹桥对面的苏堤岸边修建了曲院风和景碑亭。 只剩下小院前湖面上的一小片荷花。
曲院风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夏季的赏荷。 公园内大大小小的荷塘里培育着上百个品种的荷花,其中风荷风景区尤为迷人。 主要分布在水面,有红莲、白莲、崇台莲、金莲、丙地莲等著名莲种,荷叶成田,荷花妖娆。 水面上架起了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小桥。 人们过桥,犹如行走在荷花之中。 人靠花,花映脸。 花与人相爱。
3. 平湖秋月
(米湖)
平湖秋月风景区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 事实上,作为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在南宋时期并没有固定的地点。 这是因为当时及元明时期的文人墨客所写的诗词,大多是从夜归湖中、船上赏月的角度来描述这一情景的。 不难看出,比如南宋孙睿的诗中就有这样一句话:“月寒寒泉不流,何处泛舟吟歌?”; 明代洪展祖有诗云:“秋日人登波皱,仙山亭镜里尘埃。”万历年间木刻版画《西湖十景》中明代流传至今的《平湖秋月》图,仍以游人湖中泛舟仰望月为主要题材。
位于景区西侧的湖田一碧楼,原是清末民初犹太富商、“冒险家”哈同的私人别墅“罗源”的遗物。 后来成为中国近代新兴木刻运动的摇篮——巴艺社所在地。 如今,这里已辟为西泠书画院,为美丽的湖光山色增添了书卷气息。
4.断桥残雪
(岭)
断桥现位于白堤东端。 在西湖古今众多大大小小的桥中,她是最有名的。 据说,断桥早在唐代就已修建。 “断桥”二字,收录在当时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诗中。 明代王克羽在《西湖采青余谈》中对西湖风景有精彩的评价:“西湖之美,在于清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这世间,真正能引领山水的人有几人?” 地处江南的杭州,每年雪季较短,大雪天则更为罕见。 一旦涂上银妆,就会营造出与平常景色完全不同的雪湖景象。
如今的断桥是1921年重建的拱形单孔环孔石桥,长8.8米,宽8.6米,单孔净跨6.1米。 年前曾大修过,但古朴典雅。 风格基本保持不变。 桥东有亭,亭内有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风景碑。 亭侧有水亭一座,上书“云水光中”。 青瓦红栏,飞檐翘角,与桥亭一起,构成了西湖东北角的一幅古典风格画卷。
明代画家李流芳在《卧西湖图题跋·春望断桥》中说:“昔日到湖边眺望,从断桥上看去,我心旷神怡,明月入屋,山水倒映,别处有巨大的清波。 “从这一点来看,你能看到湖山的精华,而不仅仅是雪!”
5. 柳响黄莺
()
如今,柳巷闻莺,经过近40年的不断开发建设,已从帝王尊享的皇家园林演变为普通百姓的世外桃源。 她依然以翠绿的柳色和悠扬的莺声作为公园景观的基调。 她在沿湖千米长的堤岸和元路主干道上种植了垂柳、狮子柳、醉柳、浣纱柳等特色柳树。 公园中部主景区建有鸣莺亭,并在闻莺亭不远处设置巨型鸟笼“鸟乐园”,营造烟火三月、柳丝飘飘、清清白雪的氛围。黄莺之声。 文英阁以东,友谊花园景区主要由草坪和茂密的林带组成。 引进了一组日本樱花。 草坪北侧有石台,矗立着“日中不再战争纪念碑”。 文英阁西边,有柳莺重建时,填平沼泽而建的大草坪。 草色遥遥西湖碧波青山。 草坪北侧有移此的康熙御题“柳莺亭”。 南侧种植了一片高大的树林。 与草坪、柳岸、湖泊、山峦一起,构成了一幅层次丰富、角度变化的生动画面。
公园北部原钱王庙被整修成江南私家园林风格,庭院景区以“聚景园”旧名命名。 园内亭台楼阁,假山泉水,小桥流水,矮墙漏窗,奇花异草,各依其位,形成一派胜景。 全园曲径通幽,别有一番天地。
公园东南部已开辟为群众性游乐活动场所,并建有露天舞台。 它已成为杭州市民和世界各地游客早晨锻炼身体、假期放松身心、庆祝节日的好去处。 每到夏秋季节,这里就是纳凉的“夜花园”,歌舞、戏曲、电影等内容形式多样。 各种花展、灯会、民俗表演等不时举办,吸引着人们。
6、花港观鱼
(乔木)
花港观鱼公园位于苏堤南段以西,西丽湖和小南湖之间的一个半岛上。 南宋时期,内侍恽升在距此不远的花甲山脚下修建了一座私家花园。 园内花木繁茂,引水入池,养五色鱼供观赏。 逐渐成为游客常去的地方。 当时称吕园,因靠近花家山,又名花岗。 宫廷画师创作时将其列入西湖十景组。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玄烨皇帝游览西湖。 他像往常一样,写下了花港的鱼景,并在鱼塘旁立了一座石碑。 后来,乾隆南下游览西湖时,碑影上又题了一首诗。 诗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岗,有鱼身鱼吸花”。
如今的花港观鱼是一个占地20多公顷的大型公园。 全园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茂密森林五个景区。
7. 雷峰峰日落
(雅高达)
雷峰位于净慈寺前,是南屏山向北延伸的余脉。 它雄伟地矗立在湖边,周围覆盖着茂密的树木。 虽然它小巧玲珑,但它的声誉却是湖上最好的之一,因为山顶上有吴越建造的雷峰塔。 它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美丽、最典雅的一座。 不幸的是,它在七十多年前就倒塌了。 这座山空无一人,甚至更名为夕照山。 这座位于西湖南岸的半岛名山,三面临水,曾是南宋皇家园林的所在地。 1949年后,山上种植了大量的香樟、枫香、榆树等观赏树木。 夕阳下,景色依然绚丽。
8、双峰插云
(UDS)
巍峨的天目山横亘山东东部,其另一支支与西湖交汇,分叉南北,形成西湖风景区的南山、北山。 其中南峰和北峰,古时皆为僧人居住。 佛塔建在山顶,遥遥相对,明显高于其他山峰。 春秋佳日,薄雾绿白,塔顶升入云端,时隐时现。 远远望去,气势非凡。 南宋时期,两峰柴云被列为西湖十景之一。 清康熙帝改名双峰柴云,并在红春桥旁建风景碑亭。 当时,古双峰塔已被毁坏已久,就连这一幕的原始内涵也一度难以知晓。 在这里设立风景碑亭,其实是一个临时措施。 “浮图正对着崔嵬晨光,积翠飘浮在空中。试向凤凰山望去,南天高北烟低。” 这是南宋诗人王维写的《两峰伸云》诗。 它告诉人们:两峰插云的风景。
虽然自古以来观赏双峰朝云的地点和方式屡变,但南北两侧的三座山峰却是西湖妖山中极受攀登欢迎的名峰。 南峰面向西湖,高257米。 攀登过程中,陡岩裸露,悬崖峭壁雄伟。 登上山顶,向东眺望,西湖美景尽收眼底,比画还生动,胜似画。 北峰海拔314米。 就是灵隐寺所在的山。 从寺西侧拾级而上,有千级石阶,蜿蜒曲折,三十六弯。 一路上山清水秀,树木重叠。 古人有诗一首。 他赞叹道:“松树声一路伴雨,雾气缭绕空中成云”。 山东侧有西湖八一载人索道,全长60%以上。 上下山只需六七分钟。
9. 南屏晚钟
(爬坡道)
南屏晚钟可能是西湖十景中最早出现的。 北宋末年著名画家张择端曾画过《南屏晚钟图》。 虽然此图在画坛的名气远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图》,但在明代的《天水冰山录》中却有记载。 南屏山横亘西湖南岸。 这座山的高度只有百米,但山体却绵延千余米。 山上怪石耸立,绿树怡人。 阳光明媚的日子,山上绿意盎然,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美丽可口。 雨雾天,云烟笼罩群山,群山仿佛在翩翩起舞,云雾缭绕,空灵飘逸,仿佛远在天边。 后周元年(954年),吴越国首领钱弘恕在南屏山麓修建了佛教寺庙慧日永明寺。 后来成为西湖两大佛寺之一的净慈寺,与灵隐寺南北并立。
南屏山下另一座佛教名刹——兴教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年)。 曾是佛教天台宗的总院。 净慈寺、兴教寺及附近的中小寺庙,构成了继灵隐、天竺之后又一湖上佛教寺庙群落。 晨钟暮鼓,佛号缭绕,香烟缭绕,烛光璀璨,南屏山从此被昵称为“佛国山”。 钟声的韵味从容不迫地形成。 南屏山周围的山体由石灰岩构成。 山体多孔,岩壁充当屏障。 每当佛寺的晚钟敲响时,钟声的振荡频率就会传送到山上。 岩石、洞穴等受到它的压迫,加速了声波的振动。 振幅急剧增大后形成共振。 岩石和洞穴会产生扬声器效果,增强共鸣。 与此同时,钟声也以同样的频率飞过西湖的上空,到达西湖的对岸,撞击到对岸火成岩构成的山脊上,反复回响。
10. 三池映月
()
三潭印月岛,又名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并称为湖上三岛。 整个岛屿包括水面面积约七公顷。 有曲桥连通南北,土堤连通东西。 桥堤呈“十”字形相交,将岛水面分为四部分。 水面的外表面被圆形堤岸包围。 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状如一大片“田”,可见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景在西湖十景中独树一帜。 是我国江南水园林的代表。 经典作品。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钱塘县令聂新堂取湖泥,环岛筑坝,形成湖中湖,作为放生动物的场所。 后人在岛南湖中建了三座小瓶状石塔,称为“三池”。 清初,他们在岛上修建曲桥、亭阁,并沿内湖种植芙蓉树。 榆林在此建别墅,小瀛洲初具规模。
三潭映月景观层次丰富,空间变化多样,建筑布局巧妙。 从岛北码头下船,经过万神殿等两座建筑,然后步入九曲平桥。 桥上有开网亭、亭阁、康熙御碑亭、心心亭等四个造型各异的亭子。 人们走来走去,驻足观赏,说说笑笑,拍照留念,流连忘返,欣赏美丽的风景。
九曲桥东面,隔水相望一座白矮墙。 墙的两端没有任何连接,看起来就像一个屏风。 然而,粉刷的墙壁上却开着四扇带有精致花饰的漏窗,墙内外的空间不断地分隔和渗透。 墙外游人熙熙攘攘,墙内却优雅静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