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丧葬文化介绍:龙河土家石棺
龙河土家族石棺
长河崖上神奇的岩棺文化遗存,是土家族先民丧葬文化的史料、历史见证,是古老巴蜀王国至今未解的一个千古之谜。
长河发源于渝鄂交界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蜿蜒164公里,穿越崇山峻岭的峡谷,在“鬼城”丰都县对岸的王家渡汇入浩浩荡荡的长江。河流经石柱、丰都两县20多个乡镇,在石柱县被称为“南滨河”。长河流经石柱县南滨镇,三面环绕城区,犹如一条碧绿的玉带,古人以“滨流玉带”、“水拖碧波”来形容它,并把它列为石柱古八景之一,充满诗情画意。长河两岸峰峦叠嶂,飞瀑从绝壁上飞泻而下,气势磅礴,沿途呈现出许多迷人的风光。 长河最迷人的,莫过于土家先民在摩天大楼上雕刻的神奇“石棺”。它是土家先民“五溪蛮”雕刻的艺术品,当地土家人称之为“仙人洞”。1990年夏,四川巴蜀音像制作中心把龙河石棺纳入电视连续剧《深山明珠》中,从此名扬巴蜀内外。
长河在四方石处将三座山峰切割成半月形小岛,河水盘旋倒流,悬崖峭壁直冲深水,一边是湍急无尽的河水,上面是仿佛被刀斧砍过的绝壁,四面八方无路可攀。岩棺雕凿在距江水30多米高的绝壁上,彰显着土家先民的勇敢、智慧和力量。文物调查队拉着绳索上山崖调查后,大部分岩棺都是空的,只有少数几具棺内装有残存的人骨和古陶片遗物,供人随葬。
石柱地处渝鄂交界,楚、桂交界处,控楚通桂,与湘接壤。古时这里是蛮荒之地,是古巴蜀王国最偏僻的山区,素有“九溪十八洞”之称。土家族先民被称为“五溪蛮”“苗蛮”,历代均规定“蛮夷不得出境”,被禁锢在深山里,过着自给自足的山地农耕生活。
最早关于石棺的记载,是在唐代的《朝野合载》中,其中写道:“无锡蛮人,父母死在露天,便在临江的半壁上凿龛以埋葬。”《太平广记》、《华阳国志》、《太平寰宇记》等古书都有相应的石棺记载。《太平广记》和《华阳国志》记载:“无锡蛮人,父母死在露天,便用全部家产做棺材,在临江的高山上凿龛以埋葬。棺材用悬绳降在山上,山越高,孝心越大……”因石柱古时属临江县,所以文中将石柱土家族统称为临江。可见,石棺越高,越能体现对祖先的孝心。 一来可以防止后人挖墓,二来后人修墓时也不会搬动,真是老祖宗能预知几百年后的事情啊!
石柱与湘鄂西的土家族合称为“乌溪蛮”,因为这里山高水长,境内有著名的尤溪、陈溪、乌溪、乌溪、元溪等河流,所以被称为“乌溪蛮”。清朝乾隆二十二年“改土归汉”后,汉人大量入内,改变了土家族的石棺葬文化,石棺墓被土葬墓所取代。现在的土葬墓形式为“三滴水”、“圆拱墓”等土家特有的丧葬方式,石柱土家族村落一直沿袭至今。
龙河石棺犹如石龛、精雕细琢的珍品,令人叹为观止。但这些神奇的石棺究竟是哪个朝代雕刻的?又是如何雕凿在距江面三十多米的悬崖之上的?千百年来,这始终是个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