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往事| 原来这些名人都住在青岛!

2024-04-17 -

俯瞰黄海之滨,郁郁葱葱的玉山脚下,一群红瓦屋顶的欧式老建筑仿佛就是这座城市里充满故事的老人。

青岛是欧亚文化的交汇点,其内在的奥秘在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有大量建于1914年以前的欧式住宅,如总督副官官邸和阿里文故居、焦海关税务厅等,是青岛早期建筑的代表作品。 法国领事馆旧址和建于1920年代、1930年代的宁文渊别墅都是以欧洲风格为主。

小鱼山文化名人街位于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中心地带。 是以小鱼山为中心形成的区域,北至红岛路,南至海岸线,东至延安一路,西至大学路。 该街区因小鱼山而得名。 历史上,由于这里居住着大批文化名人,这座海滨小山成为青岛的文化圣山。 现存名人故居30多座,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文脉,展现出一幅世代相传、隽永精彩的文化画卷。

在安静的浮山支路上,有一栋建筑因其主人而闻名于世,在青岛的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雕花栏杆和玉石镶嵌保留了原主人的显赫地位和财富。 它的名字叫“天游园”,是清末著名学者康有为的故居。 现已修复并开放为纪念馆。

康有为故居前临汇泉湾,后临小鱼山。 进入“天游园”,铁艺大门还保留着当年的石板路,路边簇拥着绿色的灌木,粉色的玫瑰盛开。

康有为是晚清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维新运动失败后,他流亡海外,1911年辛亥革命后回到祖国。

1923年康有为来到青岛后,买下此楼并居住于此。 他对这个院子很满意,说:“青岛的这套房子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好的房子了。” 由于溥仪曾赠予康有为一座殿堂,名为“天佑堂”,康有为便将这里命名为“天佑园”。 从此,康有为每年都在这里居住一段时间。

康有为在青岛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四年,这四年是他从历史的沉浮中转而亲近自然、体味宇宙的四年。

走过狭窄的走廊,“康有为生平及文物展”浓缩了他作为维新运动领袖、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的一生。

康有为故居以其建筑规模和丰富的历史被认为是青岛文化名人故居的象征。 康有为在德国占领胶澳、1898年维新运动、五四运动、青岛主权回归等重大历史事件上留下了非常重要的印记。 1897年,德国侵占胶州湾,康有为伤心欲绝,上书光绪,陈述变法强国的刻不容缓。 这就是著名的《上清帝第五封信》。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学生运动,“还我青岛”响彻全国。 5月6日,康有为发出“请惩治汉奸,拯救学生”的贺词。 13日,他在《公演报》发表文章,赞扬北京大学生“弘扬义愤,逆天讨公道”的救国努力,大力支持五四运动。

当时康有为住在青岛主要是为了避暑。 远离京城的政治纷争,他在青岛的生活最为安逸。 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乙丑夏五月归青岛诗》:“海碧岛归,亭台楼阁”。山巅抗崔嵬。白池路上森林茂密,山势险峻,又入仙山画卷。

著名学者梁实秋曾在《书房》一文中写道:“我见过的雅致书房中,宋春芳先生的‘棕木屋’当排第一。在青岛的一个小山顶上,这间书房并不是与他的住所相连的独立建筑,环境安静,只有鸟语花香,没有城市的喧嚣……”

沿着木质旋转楼梯拾级而上,来到纪念馆二楼,康有为的书房“天佑堂”里还保存着他周游世界时随身携带的书盒。

两侧的几个房间里陈列着他的书法艺术,以及他在“世界之路”上收藏的各种藏品,让人们看到了这位在青岛潜心研究书法碑刻、创作《健康》的人文大师。运动的”。 我们看到了他的比较文化历史观在向西求真的道路上的形成。

康有为对这座别墅非常满意:“房子虽小,花园却很大,望着碧波荡漾的大海,只有百步之遥。” “风景很好,而且夏天也不热。”

院子里的银杏树是康有为亲手种的。

洪深故居位于八关山麓福山路1号。 1934年洪深来青岛接替梁实秋出任山东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时就住在这里。 洪深的父亲洪叔,其祖辈来到青岛时曾有一栋别墅,名为“观川台”,后被日本统治者没收。 洪深在这里租房子。 他结合家人的经历和当时青岛的屈辱历史,创作了中国第一部文艺电影剧本《劫后桃花》,由当时的明星公司拍摄,影后胡蝶主演。

穿过两扇雕花铁门,正对大门的是一段顺势而建的宽阔台阶。 爬上台阶。 台阶向两侧分开。 然后你绕过一堵简单的墙,进入高地。 庭院里,通过石阶即可进入客厅。 洪深故居是一栋两层德式建筑,门厅高大,拱形窗户,青砖灰瓦,哥特式屋顶。 它非常宽敞和优雅。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文艺电影剧本《劫后桃花》就是洪深在故居写成的。

老城区的黄县路沿着数百米的道路蜿蜒上下,充满生机。 民国时期,这里是一片文化气息浓郁的风景区,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足迹。 更让青岛人自豪的是,这里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故居。

老舍故居位于市南区黄县路12号,坐北朝南。 楼下是老舍一家的住所。 1934年老舍来到青岛,受聘于山东大学。 他大部分时间都住在这里,直到1937年离开青岛。

老舍一家从1935年底到1937年7月底在此居住了630天。 在这里,他创作并完成了经典巨著《骆驼祥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推开铁门,走进庭院,两尊雕像出现在眼前。 院子正中坐北朝南的是老舍先生。

庭院西南角有一尊祥子拉车雕像。 栩栩如生的表情,很容易让人想起小说、电影、戏剧、漫画中的祥子。

老舍从1936年开始写《骆驼祥子》,他记不清写下第一个字是哪年哪月了。 他还在这里写下了许多小说、散文、散文。

《骆驼祥子》是长篇连载,首发于《宇宙风》第25期。 《宇宙风》是20世纪3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发行量超过45,000份,成为文学刊物的冠军。

1982年,凌子枫将小说《骆驼祥子》改编成同名电影。

《骆驼祥子》电影剧照。

博物馆的展品主要在一楼,共有四个房间,展示了一些珍贵的资料、图片和实物。 博物馆的布局大部分是根据舒毅先生的建议进行的。 他在给青岛市有关部门领导的信中,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馆内陈列的老舍先生的衣服、眼镜、印章、钢笔、小摆设、花盆等,都是老舍子女捐赠的。

老舍故居内的湘子书店。

吕梅荪曾任北洋女子学院首席教师,后在各地任教。 因其父亲的师友赵尔逊、吴玉生、张公之、黄恭祝等人居住在青岛,都称赞青岛宜居,于是于1930年来到青岛,在玉山路7号建宅,取名涵碧别墅。 。

因居住在青岛,古时为齐国之地,故其诗书皆署“齐州女布衣”或“寒碧山庄主”。 1934年,青岛遭遇大雪,鱼山如玉楼。 吕梅荪趁此,写下“此时酒暖歌,诗和谐阳光”。 吕梅荪编其诗、唱诗,请元方作序,出版《阳春白雪词》。 还出版《诗游瀛州》二卷、《绵里园诗》二卷、《绵里园散文》一卷。 她的诗集现藏于青岛市图书馆,并捐赠给后人。

沉从文故居位于福山路3号,是一栋临山面海的二层欧式建筑。 1931年至1933年,沉从文在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期间曾居住于此。 巴金来青岛时也住在沉从文的公寓里。

沉从文故居依山坡而建,临街的楼门紧闭。 遗憾的是我们无法进入院子拍摄故居全景。

1931年至1933年,作家沉从文在青岛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就住在浮山路3号的这座洋楼里。 沉从文青年时期完成了《自传》、《八匹马》、《月下小风景》等数十部小说、散文。 他的代表作《边城》也是在此宅邸完成的。

玉山路36号是佟第周、舒星北、冯元均、卢侃如的故居。

穿过生锈的铁门,就进入了一个大庭院。 里面有好几栋楼,每栋楼都挤满了人。 夏天的青岛郁郁葱葱,红色的屋顶与新绿形成强烈的对比。

佟第舟是著名的生物学家、教育家。 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 192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1927年至1930年在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前身)自然科学院生物系任助教,后长期任教于山东大学。 20世纪90年代,他被列为世界100名最佳科学家之一。 曾3次来到青岛山东大学任教10余年。

建筑还是以前的样子,但已经失去了当时的古朴和古朴。 我不知道这些名人到底住在哪一栋楼里,除了熙熙攘攘的样子之外,当时的场景又是怎样的呢?

除佟第周外,36号院还居住着舒星北、陆侃如等多位中国科学界、文学界的先驱。

庭院内的风景。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 这一时期,青岛的文艺界被称为“文学沙漠”。 没有新的文学出版物,报纸上只有文学副刊。 1927年,著名作家王统召移居青岛,并于1929年创办青岛第一份文学刊物《清朝月刊》。

王统召,字建三,山东诸城人,现代作家、诗人。 1924年毕业于中国大学英文系。1918年推出《黎明》。 1921年与郑振铎、沈雁冰等人创办文学研究会。 曾任中国大学出版系教授、主任,《文学》月刊主编,开明书店编辑,暨南大学、山东大学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 1927年移居青岛,先后任教于青岛铁路中学、市立中学。 1923年以来,王同肇不断往返于香州和青岛之间。 1927年起,对观海二路的房屋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修建。

在清期间,创作了长诗《这个时代》、短篇小说《声音》、《银龙集》、散文集《品云集》、《绿纱章》和著名长篇小说《山雨》等。作品。 由于房屋建在较为陡峭的山坡上,路面低于楼底,游客必须抬头才能看到隐藏在院墙树木后面的卧室和客房。

从清医附院平原路出口过马路,有一段石阶直通观海二路。 石阶尽头,观海山公园脚下的老宅,就是王献堂故居。 王献堂的后人虽然现在大多居住在青岛,但他们的故居早已易主。 透过紧锁的红漆门,只能隐约看到院子里一片翠绿,却不见亭子的影子。 王献堂当时著名的书《双行精舍》更是不见踪影。

王献堂,山东日照人,著名考古学家、图书管理员、目录学家。 精通文字、音韵、金石、经学、诗词。 他也是公认的书法家、画家、篆刻家和中国学者。 棋圣。 王献堂在清代的重要功绩之一,就是在他的领导和领导下,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 此外,他还对山东古代东夷文化进行了研究,出版了《炎黄族文化考》、《山东古国考》等著作。 书。

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校区西北角有一个独立的庭院。 从红岛路进入海洋大学四号门后右转,看到一栋古朴典雅的红瓦黄墙二层小洋楼。 这座典型的德式洋楼是德国占领青岛期间修建的俾斯麦军营的一部分。 这里曾是德国军官的宿舍,后来成为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的第八校区。 现为中国海洋大学主校区。 这座看似普通的小楼,是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时的故居。

闻一多先生,本名温家华,湖北省浠水县人,1899年出生。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主修美术,但很快就投身于文学研究和创作。创建。 回国后,在大学任教并从事诗歌创作。 20年代出版诗集《红烛》、《死水》,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这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诗歌中的地位,他的作品也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杰出代表。

纪念碑背面刻有闻一多先生在青岛大学任教时的学生、著名诗人臧克家题写的《闻一多先生纪念碑碑记》。

1930年夏,闻一多与好友梁实秋乘海船来到青岛,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 这一年,他31岁了。 后来,他在一篇题为《青岛》的文章中,描述了他第一次看到青岛时的情景——“当船驶近胶州湾时,我看到远处有一点点绿色,漂浮在巨大的波浪中……焕然一新”。一座座整齐的建筑矗立在小山坡上,一条笔直的柏油路在两排梧桐树之间延伸,像山上的蛇一样起伏,谁会相信这现成的海市蜃楼已经存在了一百年了。难道还是一座荒岛吗?”

闻一多在《一朵楼》中完成了《唐诗丛书》、《唐诗纲要》、《唐诗总论》、《诗经词目分类》等近20部学术著作。 他非凡的学术成就奠定了他文学大师的地位。

1930年夏,闻一多先生应新成立的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的邀请来到青岛,出任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青岛大学教授。 闻一多刚到青岛时,和家人在汇泉广场附近租了一套房子。 每天都能听涛、看海,让温先生很有品味。 1931年,闻一多送妻儿回到湖北老家,独自留在学校。 随后,他搬进了当时编号为“第八校舍”的一栋两层德式建筑的二楼。 闻一多一直住在这座小楼里,直到1932年夏天离开青岛大学到母校清华大学任教。

如今,一楼已改造成王蒙文学研究所。

青岛名人故居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名人的光环,让这些红瓦建筑名声大噪,更重要的是故居里发生过的事情,以及名人在此创造的骄人业绩。 这也是最有价值的“青岛往事”。

超级加享受

伙伴

微信推出新功能!

微信更新到最新版本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 : 没有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