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节日有哪些?
壮族主要传统节日:
一月-春节
壮族人的年富力强,就是过年。 时间比汉族早一个月。 过去,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家家户户都要杀猪杀羊,一起祭祖,并与村里的社区一起祭拜,迎接新年。 过去,八月的团结日也被作为迎接新年的节日来庆祝。 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滕州风俗不知年,而以八月(即十月左右)酉日为蜡,恭贺长辈、幼年为年”。 ”。 壮族人民通过八月收割水稻来庆祝新年。 因与汉族春节不同,故有“不为百姓所知”之说。
目前壮族的春节庆祝活动虽然受到汉族春节的影响,但活动形式和内容却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宋代以前,各地壮族的节日是根据农业生产的周期来确定的。 明代以来,大部分地区逐渐采用农历节日。 壮族迎接新年的活动与汉族大致相同。 正月初一到十五,正月十五,各家各户吃完供奉祖先神的“妈妈粽子”(特大号粽子)后,就说新年结束了。 假期聚会终止。 有的地区把过年延长到正月底,并以采集白头翁或艾草和糯米制作糯米糕(俗称“艾粑粑”)的小祭祀来结束新年。新年庆祝活动。 在一些地区,新年庆祝活动延长至二月二日。 因此,通常用整个正月来庆祝新年,称为“过正月”、“吃正月”。 壮语“Cieng”(“正月”的简称)是春节的同义词。
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是壮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天一亮,大家都盛装打扮,充满欢乐。 新媳妇、姑娘们纷纷赶到河泉边接“新水”,喝“灵力水”。 家人和邻居互相拜访,向长辈表示敬意和祝贺,大人们给前来拜年的孩子们压岁钱。 拜完年后,家家户户都带着供品到村边的寺庙祭拜神灵,祈求新的一年里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有的村子举行铜鼓比赛,几个村子的一些青年男女相聚在河滩或平坝上唱歌表达爱意。 这一天,除了接待外村来客外,一家人不互相帮忙吃饭。 有些地方,这一天是禁止吃粽子的,因为相信吃粽子会导致田埂龟裂、漏水。 争吵是最可以避免的。 每个人都追求和谐和好运。
(1)接新水:又称接智能水、接新水、接好水。 分布于桂西地区。 大年初一清晨,各家的新媳妇或大女儿提着水桶,手持三炷香,唱一首歌,到河边或泉边,放上上香,并用红纸包着的钱币作为标志。 幸运的人把钱扔进水里,带回新年的第一桶新水。 刘西范《灵表吉满·接力》记载:“元旦,提瓮汲新水,沿途唱‘牛羊鸡猪,六畜魂来’。”这种“新水”有的地方被称为“灵里水”或“灵里水”,据说大年初一喝的水是最纯净、最吉祥的。它,女孩子就会聪明,嗓子甜;河姑娘在元旦把智慧注入河里,谁先得到新水,谁就变得更聪明。
(二)迎春牛古风:“迎春牛”是广西靖西县流传的古老习俗。 始于元明时期。 春牛是土牛。 在古代,它是用粘土制成的。 现在它是一头纸做的春牛。 春牛迎农民,迎春天。 这一天,青年男女互相唱山歌,询问一年中的节气和农事,向春牛撒棉籽,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他们用它来交朋友并根据歌曲选择伴侣。
(3)冲头鸭:广西凌云县泗城壮族的一种春节习俗。 大年初一晚上十二点以后,人们竞相杀鸡鸭,煮粽子,按照规矩将整只鸡鸭放在祭祖桌上。桌子上,粽子剥下来,放在两面。 放一把带猪头或猪尾的蒜苗,两边各放上红纸。 先祭祖,然后一一祭灶王、门神、猪圈、牛圈等。 祭祀结束后,燃放鞭炮。 先放鞭炮的人就抢“头鸭”。 人们相信,如果抓住了“头鸭”,就会有好运。
(四)背着纸狗拜年:大年初一,小伙子们背着纸狗走村串户拜年。 家家户户都燃放鞭炮迎接新年。 这是壮族拜狗的古老习俗。
(5)打春堂:平果地区壮族群众春节期间流行的娱乐活动。 “打春堂”就是用舂米杵敲击木槽。 现在有些地方的方法是用扁担敲打板凳,所以根据发出的声音也被称为“打路烈”或“打路烈”。 小型特郎通常在村庄或庭院或大厅举行。 两三对男女老少,手持杵或竿,排在春堂或长凳两侧,以类似舂米的动作有节奏地互相敲打,时不时地互相敲打。 泉堂或长凳发出“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的声音。 更大规模的特朗会在村边的空地上举行,临时长凳两侧排列着数十人。 随着有节奏的锣鼓敲响,数百名围观群众不时发出欢呼声,场面热烈、壮观。 规模较大的特朗通常还会表演插秧的全过程,从犁田插秧、浇水犁田到收割脱粒、舂米尝新,颇具喜庆气氛,带来欢乐。关于丰收。
(6)吃妈妈粽子:桂西元宵有风俗,每到除夕,都要放一个用十至二十公斤左右的糯米做成的很大的粽子“妈妈粽子”和几个小粽子。在桌子上。 祭奠祖先。 直到元宵节,才再次祭祀祖先,祭品才被撤掉。 这就是所谓的“三年”。 “三年”期间,家里的长女要赡养父母或家里的长辈,坐在正房中央,然后剥开“妈妈粽子”,按顺序分发。根据家庭的年龄。 每个人都必须恭敬地接受并交给家人。 吃完后,这叫“名母粽”。 吃完“妈妈粽子”后,全家就拎着粽子、上香到村口路边或小溪边。 全家人一边烧香,一边庄严地念《避邪秘法》或唱《避邪歌》,一边抛粽叶。 这就是所谓的“卖疥疮”。 、“卖咳喘”、“招祸”。 当地人相信,践行这一习俗可以保佑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七)拜蛙女,又称“麻虫别节”、“孝麻虫别”,是东兰、天峨、南丹、凤山壮族最隆重、最古老、最传统的民俗。红水河中上游等地。 最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二月——祭屠夫节、屠夫节、花王节、儿童节、狗诞节
(一)祭屠屠公、屠屠婆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 壮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耕民族。 他们世世代代依靠土地生存,对土地神的崇拜盛行。 每个村前都有土地庙,供奉土地神。 他们相信土地神是一个地方的保护神,可以保护农业。 丰收还可以保护村子的安全,防止猛兽鬼魂进入村子伤害人畜。 相传二月初二是大地神的生日。 家家户户都要到地坛杀鸡煮肉,祭祀土地神,祈求农业丰收、人畜兴旺、生活平安。 大新地区的壮族把二月初二称为“土婆节”。 届时,各村百姓捐钱杀猪,请道士到兔兔庙念经,向兔兔婆表达生日祝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传说从前有一位心地善良的富翁的妻子,生下三个女儿后就去世了。 由于她生前做了一些善事,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土地庙来纪念她。
(2)花王节:又称花节、花仙节或花婆节。 壮族民间宗教节日。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或十九举行。 节日期间,各村姐妹齐聚一堂,杀鸡祭祀花王,祈求花王给孩子们送礼物,保佑他们健康成长。
(3)儿童节:又称“孩尔味”,是德保、靖西等县壮族民间儿童节日。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或三月二十八举行。 节日期间,来自各个村庄的孩子们穿着红色和绿色的衣服聚集在附近的集市上。 经家长特别许可,孩子们可以购买玩具、文具,品尝米粉、糕点等美食。 东兰等县的儿童节都是在山坡上举行。 这天清晨,鸡鸣时,孩子们在家门口放鞭炮,举着火把到泉边喝“仙水”。 天亮后,孩子们就和父母一起拿着红鸡蛋和其他食物到村外的山坡上玩耍。 相信儿童节过后,孩子们会变得更聪明。
(四)狗生日节:靖西、隆林、德保地区壮族民间节日。 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二日举行。 民间传说,狗是天上的龙狗,它的生日是农历二月二十二日。 这一天是狗神出现的日子。 此时吃狗肉可以延年益寿。 因此,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烹制狗肉。
三月——歌会节、清明节
(一)三月歌节:农历3月3日又称“三月歌节”或“三月歌会”。 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歌曲节日。 壮族每年都有几次定期的民歌聚会,如正月十五、3月3日、4月8日、8月15日等,其中以3月3日最为盛大。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做五色糯米,染上彩蛋,以庆祝节日。 歌会一般一次持续两三天,在离村子不远的空地上举行。 用竹子和布搭起歌亭,接待外村歌手。 对歌的主体是未婚青年男女,但也有老人和小孩前来观看和欣赏表演。 小型歌会有一两千人,大型歌会可有数万人。 歌市旁商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 附近的人为来歌会的人提供住宿和食物。 无论是熟人还是素人,都受到热情接待。 那是一场大型歌会,方圆几十里的青年男女都来参加。 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田阳县的乔野一直是一个比较大的歌会。 人们去歌会比赛、欣赏歌曲; 青年男女互相唱歌。 如果他们相爱,他们就会互相赠送信物来确认他们的爱情。 此外,还有扔绣球花、触摸复活节彩蛋等有趣的活动。 抛绣球主要是为了娱乐,也作为定情信物。 当一个女孩喜欢一个年轻人时,她会把绣球花扔给他。 触摸彩蛋是一种互相娱乐的方式,也意味着确认爱情。 歌会是民间贸易的盛会,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 1985年,区人民政府将3月3日定为广西全国艺术节。
(2)清明节:扫墓祭祖的节日。 壮族祭祀祖先,扫墓时必须祭祀三只动物。 大家庭加入自己的氏族来祭祀祖先; 他们在坟墓里举行盛大的宴会,所有路过的人都被邀请参加宴会。 一般清明节前后十五天扫墓。
四月——牛魂节、耕耘节、泼泥节
(一)牛魂节:又称“牛王节”、“脱轭节”。 是壮族人民祭祀牛神的节日。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这个节日,有的地方在农历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举行。 相传四月初八是牛王的生日。 它原本是受玉皇大帝之命种草绿化世界的神仙。 玉皇大帝规定每三步撒一把草籽,结果一步就撒了三把草籽。 结果地上的草就小了,秧苗还不少。 玉皇大帝派它到人间吃草。 牛来到人间,吃草,为人类劳作,一年到头辛苦劳作。 人们感谢它的贡献,在牛的生日那天祭祀它的灵魂。 这一天,农民们给牛放假,各家各户都给牛梳理毛发,整修牛圈。 村里的长老们对村里的牛评价很高,并鼓励各家各户好好照顾牛。 家家户户蒸五色糯米,用枇杷叶包裹五色糯米,喂牛。 有的人在屋外摆上酒、肉、瓜果等供品,父母牵着一头老牛围在餐桌旁,然后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
(2)犁耕节:又称耙地节、开秧节、插秧节。 桂南壮族的民间农业节日。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八日举行。 节日期间,人们必须请道士驱走鬼魂,然后才能开始耕地插秧。
(三)泼泥节:锡林、那坡、靖西等县的壮族民间节日。 每年四月插秧季节期间举行。 姑娘们和少妇们用田里的泥土浇在路过田地里的男人身上,劝他们务农。 相传古时有一个已婚男子,经常外出唱歌,农忙时节便不再回来。 有一天,他的妻子正在和一群女孩插秧,他没有询问就路过田地。 女孩们假装泼泥混战,把他身上沾满泥巴,让他无法返回村子。 从此,他改变了主意,和妻子一起务农,取得了丰收。 这种抛泥迎丰收的活动从此就成了习俗。
5月——药王节、猴情节、鸡节、拜师节、端午节
(1)药王节:又称药师节。 壮族民间节日。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举行,各地的节日内容有所不同。 广西龙胜自治县壮族群众上山采摘黑柏、田鸡黄、葫芦茶、元宝草等药材熬汤洗澡。 据说可以使皮肤光滑,不长疥疮。 靖西县壮族有一个特色的药材市场。 各家各户还包制“皇冠粽子”,在屋内煮醋液,烧柚子皮,在门上放艾草以辟邪。
(2)猴爱节:广西靖西县月尾乡淮汉村壮族民间农业节日。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那时,家家户户都会派人把南瓜、李子、芭蕉、煮熟的玉米棒子等水果和食物带到深山野岭,或者陈列在巷子里,然后躲在石头角落里。直到团体聚集。 一群猴子聚集在一起,看着它们一只一只吃饱,还热闹地将大南瓜搬进洞里,然后人们就悄悄离开了。 相传此习俗与农志高反宋有关。 有一次,农志高的部队被困在山里,靠挖草根、剥树皮充饥。 五月初五的一天早晨,数万只猴子突然从悬崖上驮着大南瓜落下,叛军得救了。 于是,人们设立节日来报答。
(三)鸡德节:“鸡德”是壮语音译,意为小公鸡。 这天是儿童节,是广西德保、靖西、那坡县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过节前几天,奶奶家会给孙子送一只两斤重的公鸡和一篮糯米。 过节这天,家长们一早就给孩子准备“鸡”,蒸五色糯米饭。 中午,孩子们邀请几个年龄相仿的朋友回家,爬上小亭子去聚会或在户外吃晚饭。 吃完饭后,孩子们拿出带来的水果一起吃。 他们玩到太阳下山才回家。
(四)拜结节:壮族民间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举行。 按照旧习俗,男子年满十二岁就有结拜兄弟的权利。 到时候,如果两个人交上了好朋友,就会请老人来主持结拜仪式。 双方将互相告知年龄,喝生鸡血,向祖先报告,向上帝发誓。 仪式结束后,他们成为了好兄弟。
六月——六郎节、元宵节、莫娜节、雷王节
(1)六郎节:又称六月节、七郎节、过年。 壮族传统民间节日。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 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鸭,做五色糯米祭祀祖先。 相传,农志高冲破敌人的围困后,六月所过的地方都过六月节,七月所过的地方都过七月节。 宋朝皇帝非常痛恨农志高,严禁人们纪念他。 壮族人因此将六月节称为六郎节。 七月节被称为七郎节,以爱国将领的名义纪念我们的民族英雄。
(2)元宵节:桂西壮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六月初六举行。 这一天,人们除了杀鸡鸭、蒸糕点米线外,还不时在夜间到田野里生火,彻夜不熄,借光灭虫。
(3)莫那节:广西大新县下垒地区壮族人民祭祀森林神“辟蛇”和神农的节日。 每年农历六月底举行。 届时,集体宰杀一头猪,每户一人带上半斤米、半斤酒、蔬菜、香火、蜡烛等供品来祭拜,祈求森林神和农神。保佑庄稼丰收。
(四)纪念莫代王节
七月——蓄水节、尝新节、祖魂节、幼苗节
(一)蓄水节:广西靖西、德保县壮族人民的传统民间节日。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举行。 家家户户把储水缸清洗干净,然后到泉水、溪流或河边接清水,装满。 人们把这一天接来的水称为“仙水”,用来为老人熬制长寿酒、为儿童熬制长寿粥、泡菜、酸菜、水果等。 还可用于染布、酿酒、制醋、治病等。
(二)尝新节: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七月至八月新粮成熟时举行。 通常是一家人庆祝,但也会邀请附近的亲戚朋友一起庆祝。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煮米饭,做丰盛的菜肴。 妇女们一大早就到田里割绿叶供奉神社,供奉做好的饭菜和水果,烧香点油灯。 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狗叫到神社,舀出一大勺新米,每道菜都给一点。 为了感谢它的贡献,就让它在这一天先吃个饱,作为奖励。
(3)祖魂节:农历七月十四,是壮族人民的祭祀节日。 相传古时七月十五是中元节,至今云南文山地区仍保留着这一天。 后来,灾难发生了。 有的人提前过节,然后逃走;有的人提前过节,然后逃亡。 其他人逃了出来,回来补节。 于是,7月14日、7月16日就成了庆祝节日的习俗。 这个节日的内容是祭祖、祭鬼。 相传7月14日是壮族始祖布洛陀逝世的日子。 因此,人们世世代代在这一天祭奠远祖。 也有人说,非正常死亡者的鬼魂无家可归,成为野鬼。 他们四处游荡,制造麻烦。 为了避免受到它的伤害,人们在这一天不仅祭祀祖先,还祭拜鬼魂。 做法是杀鸡宰鸭,蒸糕做馒头,用彩纸剪成四时的衣服、裤子、鞋袜。 家人祭祀结束后,晚上到河边举行野祭,点香烛,烧纸衣,让骨灰随水漂流。 另外,在这一天,所有已婚妇女都必须回娘家探亲,但必须在节后回去,而且当晚不能留在娘家。
(四)青苗节:桂西壮族的民间农业节日。 每年农历七月举行。 那时,人们将猪肉和大米祭祀到村外的田野上,以示禾苗神能享用。 随后路禁开始,防止苗申受到打扰。 与此同时,全村老少齐聚一堂,喝酒唱农歌,祈求丰收。
八月——众神节、祭月神节
(一)祭神节:壮族民间宗教节日。 每年农历八月初举行。 壮族是一个信仰多神的民族。 他们把八月初二视为众神的共同节日。 因此,每年的这一天都有祭祀活动。
(2)拜月神节:俗称中秋节、中秋节、团圆节。 这一天,壮族人民吃月饼、蒸米线做糕、扮鸡鸭庆祝节日。 以各种方式赏月、祭月、祭月。 例如,在广西的马山、上林、都安等县,人们用竹子在水中搭台,观赏天上明月、水中倒影; 广西龙胜、中山等县,家家户户向月亮献十一个糯米糕,象征远古。 传说中的十一个月亮。 这十一个糯米糕你不吃,就得吃十个。 只允许留下一颗,象征着天上的月亮。 拜月习俗以圆形食品为主,如月饼、柚子、花生、芋头等。 等等,表示天地同圆,寓意吉祥如意。 这一天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月圆当空,天地重聚共享亲情。 各地都有很多娱乐活动。 广西德保、靖西两县邀请月娘下凡,通过“外囊海”与百姓同乐; 桂西、桂北的青年男女在选定的地点举行歌舞表演,表达对彼此的爱意。 因此,8月15日在很多地方也被称为中秋节。 孩子们用柚子皮制作面具,踩着高梁,扮演公公和矮女人的角色。 他们玩得很开心,玩了一整夜。 这一天,人们忌讳“元”字,用“团”、“鸾”等字代替“元”,否则就是对月亮的不敬。
九月——敬老节、百灵节、新谷节
(1)九九节:壮语有“九九九返一,百岁成仙”的说法。 这个节日主要是庆祝老年人的生日,是老年人生日活动的延续和补充。 即使没有老人的农民也过这个节日,但有老人的农民尤其讲究。 儿子们要给老人剃光头,穿新衣服; 出嫁的女儿们要回来带一只鸡和几斤大米,俗称“补粮”,给老人的生活补充食物。 席间,儿孙们先给老人喂饭,然后再吃饭,以示孝顺。
(2)白灵节:广西天等县壮族的民间传统节日。 适逢农历九月初九。 相传是为了纪念青年武士白灵斩杀恶龙,为人民消除祸害而举行的。 这一天,青年男女欢聚在百灵泉,拜拜百灵,唱歌,嬉戏。
(3)新谷节:广西大新县壮族的民间农业节日。 元年十月收获后的第一天,用刚收获的糯米捣成糯米糕,同时杀鸡、鸭,祭祀神灵的祖先。庆祝丰收。
十月——秋天的节日
霜降节就是霜降节的意思。 流行于大新县下雷乡的传统节日。 每年在霜冻日前夕,男人,女人和儿童都有数十英里的半径,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来到小镇参加聚会,带来粘稠的米蛋糕和其他食物,当地产品,当地产品以及蜡烛和蜡烛供应。 在这一天,举行了崇拜“莫哈伊将军”的仪式,人们利用这段时间与朋友或易货币交往。 到了晚上,年轻的男人和女人唱歌,玩得开心,结交了朋友并坠入爱河,因此也被称为“ Song Fair”。 在“分散”之前,它已经活跃了三天。
十二月 - 新年前夕的炉灶节
(1)炉灶节日:12月23日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庆恩人崇拜炉子神,目的是将炉子国王送往天堂。 人们认为,炉子领主一年四季都为农民提供炉灶,这是艰苦的工作和肮脏的。 从第十二个月球的23日到次年第一个月球的第一天,农民给炉子勋爵休息了7天,以告别供应,并在炉子的嘴上放一个小贴纸。 。 对联:“天堂带来了美好的事物,大地带来了好运。” 这意味着要厨房神去天堂,为家庭说好话,并为丰富和健康祈祷。
(2)除夕:也称为除夕,也就是第十二个月月的第30天,这是 的年度最繁忙,最活跃的节日。 每个家庭都会屠杀新年猪,制作米饭饺子,制作米蛋糕,缝制新衣服,放春节对联等。晚上,使用猪头,帽子和水果来崇拜祖先。 成年人聚集在大火周围,在除夕夜熬夜。 孩子们竭尽全力,整夜熬夜。 每个家庭都将鞭炮悬挂在门前,并在公鸡乌鸦时将其伸出。 当公鸡乌鸦是最吉祥的人,通常被称为“鸡肉式鞭炮”时,首先点燃鞭炮的人。 他们还展示了炉子旁边的产品,以欢迎炉子的归来。 之后,每次公鸡乌鸦,爆发一阵鞭炮直到黎明。
%%%% 200 ccua %% 2ccut %% %% 2CCTV%402 %% %% 2ccen %% %% 2CTA%.. 15%2CUSM%403 %% y/=/w = 0_10_/t = ZBIOS/L = 1/l = 1/l = 1/l = 1/ tc?ref =&lid =&lid = 1&fm = alop&cyc = 1&= 1&= 0&tj = 0_l2&=%7b %% 22%3A %% 22%2C %% 22%3A %% 22%22%7D&wd&wd =&eqid =&eqid = 8&w_qd = ecc&bdver = ecc&bdver = 2&bdver = 2&bdver = 2&bdver = 2&bdver = 2& = 1&sec = 42707&di =&bdenc = 1&tch = 124.66.307.308.0.0.0&nsrc =%jzai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