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研究所成立。 看到专家们的热情,他说:导弹一定会成功。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开始走上“导弹发展道路”。 虽然起步较晚,但取得了显著成效。 1960年11月,我国自行研制的近程导弹终于发射成功。 然而,这背后却是极其艰苦的斗争。 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如果你也好奇的话,就让小编从头给你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若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本账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评论)
在中国的“导弹之路”上,最值得关注的就是钱学森和他的“五院”。 钱学森祖籍浙江临安。 1911年出生于上海,18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机械工程。 大学毕业后,他前往美国深造,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 他还在航空航天领域以及导弹、火箭领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成为当时世界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钱学森在美国留学、任教20年,但他始终怀有报效祖国的决心和理想。 终于,1955年,他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为了尽快研制出中国自己的导弹,钱学森向中央建议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所“五院”,并率领一批专家教授与共同的梦想是让中国走上伟大的“导弹革命”之路。 1965年10月8日,“第五学院”正式成立,钱学森担任学院首任院长。然而,一件尴尬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第五学院”该放在哪里呢?
当时,导弹研究属于机密项目,所以“第五研究所”的选址绝不能在人口稠密的市区,但也不能一下子搬到荒郊野外。 毕竟中央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及时报告。 最终,钱学森等同事经过反复讨论和现场考察,最终选定了两个合适的地方,一是海淀区蔡岱沟的第466军区医院,二是朝阳黄埭子坟的第106军区敬老院。区。 如果必须在两者之间选其一,你应该选择哪一个呢?
其实钱学森也很矛盾,但最终他选择了后者,黄带子墓。 因为相比柴沟,黄带子墓知道这里的人要少一些。 毕竟,这里是满清皇室的墓地(注:满清皇室被称为黄岱子),所以没有人会想到“五院”会毗邻一座墓地。这样一来, “五院”终于尘埃落定。
都说万事开头难,但自己造导弹一开始就更难了。 首先,缺乏人才。 最初与钱学森合作的专家只有两位,但正是这两位专家的精神极大地感动了钱学森。 当时的“第五医院”还缺乏相关配套设施,甚至连一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但这些对于那些想报效国家的人来说都不是问题。 经过一番清理,两位专家找到了两块比较平整的木板,然后堆了两堆砖,把木板放在上面,就成了一张桌子。 然后,把所有相关的设备和资料都放在上面,开始埋头研究和工作。
其实这没什么。 当时黄带子墓区没有吃饭、住宿的地方,更没有便利的交通设施,两位专家吃住都在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 他们吃着馒头、咸菜,睡在桌椅板凳上。 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们都以苦为乐。
钱学森看到后,不禁深受感动。 美国研究导弹的专家不仅生活条件优越,工作条件也是一流。 然而他们朝九晚五下班,准时上下班,只是把导弹研究当成一份工作。 。
但国内专家则不同。 他们把导弹研究作为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的追求。 有了这种精神在底下,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
“五院”的艰苦条件很快被中央了解。 有关领导深受感动,称之为“导弹精神”。 钱学森也多次表示,有这样的“坚持”精神,中国的导弹一定能做到。另一方面,中央也积极改善“五院”的条件,各种基础配套设施已经开始建设来逐步改善。
对于钱雪来说,除了工作和研究之外,他还成为了“第五学院”的一名老师,因为当时“第五学院”里的很多人对导弹一无所知,尤其是从各个大学派来的。 毕业生们虽然热情、灵活,但在学校里并没有学过导弹,钱学森就给他们讲授了《导弹概论》等相关课程。 一方面是希望他们能够尽快开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
经过几年的努力,1960年,中国第一枚仿制导弹研制成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 而1962年,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导弹也成功研制完成,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 有突破,变强; 1966年,中国首次导弹和核武器试验成功完成,实现了从强国到超越的转变……这一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温秀才,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本文作者:特约历史作家:刘丽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