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它坐落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南苑。
1957年11月16日,国防部第五研究所第一分院(火箭学院前身)在北京稻池沟466医院成立。 12月3日,第一分院迁至长辛店附近的中共中央联络部马列学院第二分院。 1958年8月,由马列学院第二分校迁往南苑。 以南苑为大本营,火箭学院开始建设我国第一个、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制基地。
从此,中国的航天事业就发源于这里。 南苑这片热土见证了航天事业的艰难起步,续写着航天事业的辉煌。
前期建设来之不易
20世纪50年代,基于当时国防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发展我国导弹工业。 由于国民经济和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导弹工业起步十分困难。
1955年,钱学森摆脱西方阻挠回到祖国,随即提出将航天作为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优先发展方向。 党中央采纳了他的建议,作出了发展航天事业的战略决策。
1956年4月,国务院决定成立航空工业委员会(以下简称航空工业委员会),任命聂荣臻为主任,主管我国航空、导弹工业的发展。 5月,在周恩来主持的中央军委会议上,讨论了聂荣臻代表航委提出的《关于建立我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并责成航委设立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1956年8月6日,导弹管理机构国防部五局成立,钟福祥任局长。 10月8日,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担任院长。 聂荣臻的女儿聂离在《山高水长——缅怀父亲聂荣臻》一书中回忆道:“父亲让部下与总后勤部、空军、北京军区的领导商量尽快为导弹研究所找到所长选址……经过协商,解放军124疗养院、北京军区106疗养院、北京空军466医院落户于黄岱子坟地区。北京西郊可以分配全部或部分军营……黄带子坟一带虽然荒凉,但这里却是一块可以让别人开发的土地。
万事开头难。 国防部五院成立时,由于没有老机构作为基础,从零开始,面临的困难巨大。 为了缩短我国导弹技术初级阶段的探索进程,1957年9月,聂荣臻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前往莫斯科,与苏方进行了35天的谈判。 10月15日,中苏签署了著名的《新国防技术协定》。 根据协议,苏联将向中国提供援助。
为适应新形势,按照中央军委指示,11月16日,国防部第五学院第一、第二院成立。 其中,第一分院由国防部五院五个研究室和机构的大部分人员组成。 钱学森任院长,顾京生(国防部第五学院副政委)任政委。
搬迁至长兴店
一分局成立不久,立即投入仿制导弹的各项准备工作。 随着苏联提供的导弹的到来、相关的技术资料以及人员的增加,位于466医院的站点已经不够用了,需要寻找新的地点。 “当时,政委顾京生带人找到长辛店,发现马列学院二院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合适,里面的设施也很齐全。” 对火箭学院历史做过大量研究的原火箭学院退休院长岳增云介绍。
经聂荣臻与中联部协商,这块土地很快划拨给国防部第五学院。 1957年12月3日,第一院迁至马列学院第二院。
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史(1957-1987)卷一》(简称《史卷一》)记载,马列学院第二院有教学楼7栋(办公楼3栋) 、宿舍楼4栋)、食堂3个,并有面包店、豆腐店、食堂、幼儿园、医院等设施。 国防部五院各类人员175人,马列学院二院120人,新生108人。 到1957年底,整个一分公司有403人……随着导弹仿制生产和基地建设的发展,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组织机构也不断充实和完善。
地址:北京南苑
搬到马列二院后,环境和条件确实比以前有所改善,但要建立起研究、设计、试制、试验、生产保障等完备的导弹研制基地,难度仍然很大。这里的设施。 。 随着模型仿制生产任务全面开展,迫切需要建设导弹试制装配厂。 “建一个新工厂,涉及的事情太多,而且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最好选择现成的工厂。对于选厂地点,最初有三种意见,分别是沉阳、西安、经过四轮考察、综合慎重考虑,中央领导和老一辈航天员权衡利弊,最终选择了位于北京南苑的国营211厂,为航天事业服务。”岳增云说。 。
20世纪50年代,国营211厂所在的北京南苑,经历过战乱,早已一片荒凉。 虽然荒凉,但这片土地似乎是为树枝“量身定做”的。 开阔的地形适合大规模的建设项目; 毗邻机场,交通便利; 员工医院可以保障员工的健康。
火箭学院迅速将情况汇总成报告,提交给中央。 1958年3月,中央批准“8102”工程。 该项目是指在北京南郊建设我国第一个具有研究、设计、试制、生产能力的弹道导弹基地。 本项目确定在国营211厂及其以东地区建设第一分厂及其试制工厂。
同年8月,一分厂整体搬迁至南苑,与后来并入一分厂的国营211厂“联合”。 项目尚未启动,科研人员只能在试飞楼、旧机库和小平房里工作和住宿。 一分院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全力投入医院筹建和导弹仿制的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 “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航天事业来说,南苑对于走过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来说,就像延安一样,既是理想的根据地,又是胜利的起点。” 岳增云感慨万千。
全国援建“8102”工程破土开工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支持下,1959年,在完成前期准备等准备工作后,办公楼、发动机总装厂等一批“8102工程”急需的工程项目、辅助生产厂房等相继破土动工。 今年是筹备和建设的一年。
为加强对国防部五院基础设施项目的领导,中央还专门批准成立了国防部五院基本建设项目建设委员会。 罗瑞卿担任主席,决定重大事项。
1960年,一分院人数剧增,食宿问题巨大。 人们住在帐篷里,有的甚至挤在走廊里。 今年,“8102工程”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并开始实施。 全国各地区和中央部门都开“绿灯”,军队派出步兵、工兵、汽车兵、铁道兵等支援,“包括整个参战的第60军180师”抗美援朝。” 岳增云说,后来由于满足国家战略安全需要,第180师提前恢复建设。 据《航天部第一研究所基本建设大事记(1957-1987)》记载,1962年7月15日,第180师全部返回南京军区。 该师于1960年4月来到国防部五院执行建设任务,历时两年零两个月,为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
此外,从全国各地调来的军队干部和大学生也投入到项目的紧张建设中。 施工现场白天车水马龙,晚上灯火通明。
生活区的建设略晚于科研区。 这是因为“8102”工程初步设计中不包括土建工程。 这是因为研究所成立初期,人员没有固定数量,土建设施规划困难。 直到1960年底,土建设计大纲才开始编制。
生活区的建设也同步规划、同步准备、同步施工。 最初规划选址于国营211厂东高地生活区东北部。 后因工作性质,改为科研区东门以东区域。 以纵横两条道路为界,分为四个生活区。 因生活区北侧有万源村,故名万源路生活区。
在生活区建设准备工作中,征地、移民是比较突出的问题,特别是移民工作难度更大。
医院历史上有这样的介绍:万源路生活区规划征地范围涉及丰台区南苑公社南苑大队和大兴县红星公社旧宫大队。 购地移民工作政策性很强。 购买土地59公顷,搬迁坟墓96座,搬迁170户(会员62户,出租户108户)500余人。 红星公社征地中,需要拆迁4个村,分别是无量庄、小鸡山、万源庄、北后庄,拆迁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 第一分局是军队机构,不仅要遵守政府法律法规,而且要妥善处理军民关系。 为此,成立了专门办公室,耐心细致地开展了近三年的工作。
无论过程有多么艰难,前进的脚步始终滚滚向前。 到1964年底,“8102”工程已基本竣工,总建筑面积48万多平方米。 国有211厂通过新建、改扩建、补充更新设备,已成为具有一定能力的试生产工厂。 科研区配套设施基本具备,生活区住宅及基础设施也已初具规模。
如今,经过60多年的不断建设和发展,火箭学院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 科研人员不再需要在简陋的工厂和宿舍里工作和生活,但老一代航天员在千疮百孔的老工厂和帐篷里创造的辉煌航天成就和博大航天精神,必将激励后人奋发进取,为航天事业创造更加辉煌的辉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