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死后,他的谥号和庙名经历了哪些波折?
1644年3月19日晨,李自成攻入北京。 崇祯皇帝下令后宫诸帝全部自杀。 他还想亲手砍死自己的两个女儿。 其中,长平公主用手臂挡住剑,手臂被斩断。 还命太监带着三个小皇子逃走,然后自己和太监王承恩跑到眉山自缢身亡。 明朝灭亡了。
崇祯死后,中国至少存在三种与他有关的政治势力。 他们是占领北京的李自成和大顺,是觊觎中原、即将入侵中原的多尔衮清军,是继续抵抗企图恢复明朝的南明(张献忠饰)。 大西政权不算在内)。 那么,三大势力是如何应对崇祯之死的呢?
第一个是大顺。 大顺军进入紫禁城后,关于崇祯下落的谣言在城内流传。 直到三天后,崇祯的尸体才被发现。 大顺军将领刘宗敏竟然将崇祯的遗体陈列在东华门外,供百姓观看。 三天后,崇祯的尸体已经臭气熏天,情况十分糟糕。 明代兵部尚书刘养珍遗体葬于昌平银泉山。 后来大顺政权在《永昌元年诏书》中评价“君飞甚暗”,也算是崇祯的最终定论。 但大顺并没有在北京停留多久。 不到一个月,大顺军撤出北京,多尔衮率军进入。
多尔衮比鲁莽的刘宗敏要圆滑得多。 他知道安抚人心的重要性,所以他想在死去的崇祯皇帝身上做文章。 他下令重新安葬崇祯,并在地上修建花园和寝宫,并举行隆重的葬礼。 他命前明朝的北京官员为崇祯悼念三天。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有灵祭,就必须有牌位,牌位上就必须有谥号。 前明左仲云李明睿提出以“怀”为崇祯庙号,以“段”为谥号,形成“怀宗段皇帝”,并解释“怀”意为“主持正义”。弘扬仁慈,仁慈仁慈”,“端”的意思是“内外侍奉宾客”,多尔衮不懂中原的繁文缛节,就同意了,于是崇祯皇帝就有了自己的庙号。但后来统治中国的顺治帝发现了一个端倪,亡国之王不应该有庙号,因为庙号是供奉在宗庙里的,但是国号被切断了,宗庙也被封了。崇祯的庙号被取消了,谥号改为“闽”。
崇祯死因不明,死后也没有任何解释。 南京的另一组行政班子随即投入运作。 朱由嵩在南京称帝,改元弘光,这是第一个南明政权。 弘光帝当然不会承认“怀宗端皇帝”,于是赐崇祯谥号“少天帝、易道、刚明、鸣客、节俭、文芬武、敦仁、茅孝烈”,庙号“四宗”。 但南明许多文士都反对,认为“司”是蜀汉后来的领袖刘禅的谥号,用在为国捐躯的崇祯身上不合适,所以改为“夷”。
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不到一年,弘光政权就垮台了。 朱兆坚在东南沿海称帝,建立了第二个南明政权——隆武。 隆武帝再次将崇祯庙改名为“韦宗”,崇祯皇帝又重新成为“韦宗烈皇帝”。 这里还要说一说的是,可怜的南明小朝廷并没有想过如何驱逐鞑靼人。 而是一直在争论红光龙武和一宗微宗谁才是正统。 实在是太尴尬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