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如此重视陪葬品? 这反映了古人怎样的生死观?
在每一次对某座墓葬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常常惊叹于墓葬中随葬品的丰富、精美,甚至有些奢侈。 他们的背后,可能是皇帝对权力的痴迷,也可能是丈夫对妻子的不舍,也可能是一群长辈对英年早逝的女孩的“保护”。
但即便是普通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心爱的逝者准备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糕点面食、生活用品、发夹首饰、家书经典……死亡不是情感的终结,这是中国人传统生死观的表现之一。 直到今天,它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想法和行为。
中元节特辑 - 缅怀那些离开我们的人。
这是一个极其悲伤、悲伤、痛苦的话题,也是一个谁都无法回避的话题——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 我们如何面对失去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孩子、朋友等以及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爱的人?
▼
浙江宁波某墓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永恒的答案。 人们相信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前往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的旅程。 因此,无论贫富,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配偶、朋友……所有我们所爱的人都应该在另一个世界过上更好的生活。
▼
马王堆一号汉墓的丁字帛画描绘了墓主升天的情景。 它描绘了三个部分:天、地、地。 展现了古人追求提升的理念。 摄影师@李叶氰,制图@龙雁玎/ Place
我们用金银陪葬,我们用玉石陪葬,我们用字画陪葬……即使我们一无所有,也要努力为异世界的亲友铺出一条幸福的死亡之路。 而这种情感,千百年来都没有改变过。
01 离开
如果人能够安然度过一生,自然地老去,那该多幸运啊。 但生命充满痛苦,死亡也不例外。
有人因野兽袭击而离开。 一万多年前,采集狩猎时代的古人,面对各种凶猛的动物,常常“自杀”。
▼
北京周口店山洞出土的虎骨架化石,以肋骨为复原模型,图片来源@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制图@龙雎玎/行星研究所
有些人因瘟疫而死亡。 大约5000年前,内蒙古通辽的一个村庄突然爆发了一场瘟疫。 村里的男女老少纷纷倒下,最终导致近200人死亡。
▼
内蒙古通辽市哈敏曼哈遗址多间房屋内发现埋有人骨。 死者主要为未成年人和中年人。 他们应该非正常死亡。 根据种种迹象推测,他们可能遭遇了突如其来的瘟疫。图为F40号房屋的人骨埋葬情况。 图片来源@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有些人因自然灾害而死亡。 大约4000年前,青海省民和县的一个村庄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摧毁。 事故发生得猝不及防,不少居民丧生。 一个女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自己的身体筑起了生命之墙,保护了怀中年幼的孩子。 但灾难还是无情地夺去了他们的生命。
▼
在青海省民和县拉家遗址,关于灾难的原因至今仍存在争议。 有学者认为,这场灾难是由地震和随后发生的洪水造成的。 有学者认为,它与地震无关,而是被突然的泥石流掩埋。 此外,村里的检测显示,这名女子和她怀里的孩子之间并不是母子关系。 摄影师@邱梦涵
有些人因难产而死亡。 大约2500年前,在新疆吐鲁番的一个村庄,一名孕妇即将临产,家人充满了期待。 但在分娩过程中,孕妇不幸难产身亡,刚出生的婴儿也夭折了。 原本幸福的一天变成了永恒。
▼
新疆吐鲁番嘉义墓地发现一座母婴墓。 经确定,该女子年龄约20-25岁,婴儿约40周大。 未见病理现象。 他们应该死于难产。 图片来源@吐鲁番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有些人因为爱而离开。 东汉时期,庐江县(今安徽安庆)的一个小官,被父母用休书逼迫与妻子离婚。 但真正的爱是超越生死的。 在长辈的一再折磨下,他们选择了一起下地狱,一起飞翔在另一个世界——“婚纱和枕头,我们是地狱里的朋友。” (出自汉代《孔雀东南飞》)
▼
铜杯,杯口叼着一只红色小鸟。 出土时,杯内有朱砂痕迹。 有人推测这是存放化妆品的陪葬器。 还有人根据杯子的形状,认为这是古代婚礼上饮酒用的杯子。 摄影师@李文博,制图@龙雁Ling/行星研究所
有些人因为宫廷斗争而离开。 即使是皇帝的至亲,也会面临残酷的杀戮。 比如武则天的儿子李显(章怀太子)、长孙李重润(懿德太子)、孙女李显惠(永泰公主)都在权力斗争中被武则天迫害而死,最终葬于乾陵。陵。
▼
乾陵和懿德太子墓,摄影师@
此外,还有因战乱而离开的人——无定河畔的穷骨头,犹如春闺梦中的人。 (出自唐代陈涛《陇西行四诗下二》)因贫而走——天下无闲田,农人仍饿死。 (出自唐代李绅《悲农》)他因火灾、溺水、疾病等而离开,这些离开的人将去往何方?
02 另一个世界
也许他们去了另一个世界。 那是一个仍然需要衣食住行来维持生命,仍然需要琴棋书画来安顿身心的世界。 因此,我们应该像对待还活着的人一样对待他们的去世。
▼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地出土的糕点和面食,摄影师@李宇生,制图@龙雁玎/星球研究所
早在8000多年前,物质世界还不发达的时候,河南贾湖村的村民就毫不犹豫地将镰刀、石磨盘、石磨棒,或者用于做饭、储存食物的瓶罐与已故的亲人一起埋葬。 ,尽管他们本身并不富裕。 因为据他们所知,这是一个家庭赖以生存的必备工具。 他们希望自己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能够自给自足,衣食无忧。
▼
河南贾湖文化墓地出土文物。 该遗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9000年前。 图片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张居中提供。 制图@龙雁玎/行星研究所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富裕的人们开始用精美的玉器、青铜器、金银器等来陪葬亲人,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拥有同样富裕的生活。 这些物品也让我们今天见证了古人对亲人无尽的爱。
▼
山东焦家遗址152号墓,图片来源@山东大学考古文博系,制图@龙雁玎/行星研究所
包括不愿离开妻子。
妇好生活在三千多年前的青铜时代。 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一位带兵作战的女将。 妇好去世后,商王及其家人非常悲伤,将大量物品陪葬在妇好身边。
有斧头斧头等武器,让她在异世界继续拥有杀人的权利。
▼
童月,摄影师@李叶气,制图@龙雁玎/行星研究所
还有鼎、雕像等青铜礼器,让她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有尊贵的地位。
▼
好女人铜鸮雕像,摄影师@明天会更好,制图@龙雁玎/行星研究所
他还贴心地为她提供了安葬用的铜镜和发夹,让她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保持美丽。 这是家人给妻子的美好祝福。
▼
魁首盗骨者与铜镜,摄影师@六野氘,制图@龙雁翎/行星研究所
也有舍不得放走兄弟的。
黑父、精、忠三兄弟生活在秦国灭六国如火如荼的时期。 黑父和靖参军打仗,钟则留在家乡照顾家人。 战场上,黑父和静非常想念家人,不断写信表达关心。 但很可能他们最后都死在了战场上,再也没有见过亲人。 (黑夫和静嘉除了关心家人之外,还索要战争所需的财产)
▼
家信中对家人的部分问候,@龙雁玎/星球研究所绘制
而钟也非常想念他的兄弟们。 钟先生去世后,家人将黑父、精两兄弟的家书放在他身边。 兄弟之间的关系在另一个世界仍在继续。 (对于墓主的身份目前尚有争议,有的认为墓主是钟某,也有的认为是其他家族成员。)
▼
绥湖地秦墓黑夫家书木简,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图画@龙雁玎/行星研究所
当孩子离开时,人们同样不愿意离开他们。
李景训是隋文帝之女杨丽华的孙女。 她从小在宫中长大,被视为掌上明珠。
▼
李景勋墓出土的玻璃瓶,摄影师@李叶氰,制图@龙雁玎/行星研究所
但在她九岁时,她却不幸去世了。 白发的亲人把黑发的送给了她,把所有的不舍都化为丰厚的丧礼,陪伴着少女在另一个世界继续衣食无忧,荣华富贵。
▼
李景勋墓陪葬的金项链和手镯,摄影师@苏李浩,制图@龙雁玎/行星研究所
不仅如此,为了保护她在异世界安然生活,还为她埋葬了墓兽,以防止邪灵的侵入。
▼
镇墓兽并不是李景勋墓中出土的。 这只是为了说明。 摄影师@武玮,制图@龙雁玎/行星研究所
石棺上还写着咒语——“谁打开它,谁就死”。 长辈们极力希望她在另一个世界不再受到打扰,仍然被爱着、被照顾,仍然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公主”。
▼
隋代李景训墓石棺上刻有“谁打开谁死”的铭文,数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整理。 唐长安近郊隋唐墓葬[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制图@龙燕岭/行星研究所
已故的皇帝们显然最有可能在另一个世界继续贵族富贵。 他们常常在生前就开始为自己建立地下帝国。
▼
与韩阳陵合葬的人偶,摄影师@李文博
秦始皇用最精湛的工艺打造了一支包括步兵、骑兵、战车等多种兵种的地下军团,让他能够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征战、发展。
▼
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摄影师@张天庄
唐太宗为了日后的地下生活,雕刻了六匹他最喜爱的战马,史称“昭陵六马”,至今仍作为艺术杰作而蜚声海内外。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题写的,相传是画家颜立本所画,绘画、雕塑、书法都是一流的。)
▼
昭陵六马:白蹄乌鸦,摄影师@朱福胜,制图@龙雁玎/星球研究所
嘉靖皇帝很可能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带进了自己的陵墓。 在另一个世界,他将不断充实自己。
(《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我国最大的书籍,收录了宋元以前的七八千部重要典籍,因其内容浩瀚,缺乏刚性,嘉靖皇帝在宫中失火,一夜之间下达三四次命令,妥善抢救该书,随后又命人抄写,但明末原本已不知所踪。 (有学者认为原件埋于嘉靖永陵,但也有学者认为是被火烧毁等不同意见)。
▼
《永乐大典》,图片来源@,@龙雁玎/行星研究所
除此之外,还有皇子,夺走了无数的金银。
▼
汉代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饼,摄影师@
皇帝的妃子们拿走了最华丽的装饰品。
▼
明代孝端皇后凤冠,摄影师@动脉影,制图@龙雁玎/行星研究所
他们过着奢华的生活,拥有世上所有的权力,死后还想在另一个世界成为王者霸主。 然而,他们可以夺走许多宝藏,却夺不走这个风景如画的国度,也夺不走这永恒的和平。 历代盗墓贼几乎都洗劫过历代皇帝的陵墓。 (乾隆裕陵和慈禧陵都在上世纪被盗,其中慈禧嘴里的夜明珠被撬走,尸体被随意丢弃,被盗后的场景狼藉惨烈。)
▼
曾经被盗的清定陵明楼,背景如画。 图片来源:@图盈
与富人和有权势的人相比,穷人一生都生活贫困,生活贫困。 他们死后往往悲惨凄凉,无人安葬。 真可谓“富家酒肉臭,路上冻骨头”。 (出自唐代杜甫《离京》)到奉贤县吟情五百言》)
阿梁、阿郭都是宋代时期居住在陕州地区(今河南省三门峡地区)的人。 一个独自住在疗养院,一个生活贫困,一生靠救济过活。 对于他们来说,活着已经够困难的了,准备死亡就更难了。 (北宋后期,政府设立了一些慈善机构,为底层民众提供养老、扶贫、医疗、殡葬等服务)
▼
孤独女子阿良的墓志铭,其中仁贤院很可能是当时的一所疗养院,由政府资助运营,资料来源@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 北宋陕州鹿泽院[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制图@龙雁玎/行星研究所
幸运的是,在宋代,对于无人赡养的老人和突然死在路边的乞丐、穷人,政府都会出钱安葬死者。 阿良、阿郭死后,由朝廷管辖的殡葬机构鹿泽院安葬。 没有亲人的告别,也没有任何陪葬品,只有一段简短的墓志铭,记录着他们来到这个世界。
▼
阿果墓志铭,数据来源@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 北宋陕西潞泽园[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图@龙艳玲/行星研究所
富人拿走他们的财富,穷人只想安安静静地埋葬,但这并不是“另一个世界”的全部。
03 继续关系
在冰冷的地下世界,人们最需要的或许不是财富,而是情感。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早在史前时代,当同一部落的成员离开时,他们就会被埋葬在同一个墓地里。
▼
陕西西安一建筑工地发现的一组战国古墓群,仅供参考,摄影师@
即使在同一个坟墓里,他们也肩并肩。 (团体成员死亡时,先单独埋葬,一段时间后,将所有成员的尸骨挖出来,一起埋在一个坑里)
▼
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合葬墓,地图@龙燕岭/行星研究所
在一些丧葬习俗极其奇特的地区,部落成员会将死者的尸骨分别放入单独的陶瓮中,然后集中埋葬。
▼
红山寺瓮棺椁葬。 大约在5500年前,瓮棺是专门为死者制作的陪葬工具。 底部有小孔,大概是死者灵魂出入的地方。 瓮棺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集体埋葬的方式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加强表达有利于凝聚民族意识,图片来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汝州红山寺编[M].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5年,绘画@龙艳玲/行星研究所
就这样,古人希望生前和睦相处的部落成员在异世界继续保持亲缘关系,可以说是“生死相依”。
此外,当母子去世时,家人会含泪将他们埋葬在一起,希望他们能在另一个世界重续骨肉。
▼
新疆吐鲁番嘉义墓地发现的母婴墓复原图,图片来源@吐鲁番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制图@龙雁玎/星球研究所
当有情人离开时,尤其是那些生前有过无尽相思,经历过“异地恋”般的爱情的人——相隔万里,不期而至。 三十号,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你。 (这首诗出自写在瓷壶胎上的青釉诗)
▼
青釉诗瓷壶,属长沙窑。 该窑作品大多包含民间诗人写在瓷器上的诗词,但大多没有作者信息,也不了解创作背景。 摄影师@、制图@龙雁玎/ Place
又或者是那些不畏年龄差距,不顾世俗眼光,像“爱永远”一样追求爱情的人——我出生之前你就出生了,我出生你就老了。 你恨我生得晚,我恨你生得早。 (诗出自青瓷壶壶身“你先于我出生”)
▼
《你生而我未生》青瓷壶,摄影师@,图形@龙雁玎/星球研究所
他们生前彼此相爱、相思,死后,亲人会把他们合葬在一起,甚至让他们在离开人世时互相拥抱。 爱至死不渝,死后爱也永恒。 真可谓“问世间情为何物,可以教你生死相爱”。 (出自晋代元好问《墨鱼儿·雁丘词》。这句话还有其他版本。)
▼
复原的北魏抱抱墓,随葬品虽不多,但随葬姿势和女子无名指上的戒指,见证了他们爱情的永恒。 图片来源@大同考古研究所侯晓刚、常亮,修复设计@王安奇,制图@龙燕岭/行星研究所
还有一些有特殊丧葬习俗的人,人们根据生前的信仰将他们送往理想的国度。
佛教僧侣圆寂后,人们会建塔、建庙来祭祀他。
▼
法门寺地宫遗址。 法门寺是唐代的皇家寺庙。 里面供奉着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是佛教中的无上圣物。 唐代多位皇帝都供奉着佛祖舍利。 摄影师@jimmy的小宇宙,制图@龙燕岭/行星研究所
当藏族同胞面临亲人去世时,都会为亲人举行天葬,将身体奉献给飞翔的雄鹰,将灵魂奉献给天空。
▼
西藏珠穆朗玛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外,当面临亲人去世时,即使困难重重,即使山高路远,按照丧葬习俗,亲人也会被埋葬在悬崖边上,在理想的彼岸。
▼
四川省宜宾市巩县悬棺葬,摄影师@王金
这就是死亡,以及我们面对死亡时的思考和行动。 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每个人都会到达终点。 当我们的亲人去世时,我们用各种物品埋葬他们,赋予他们各种情感“继续”,尽我们所能给他们一个美丽的世界,一个温暖的世界,一个天堂般的世界。 。
▼
西汉独灵皇后陵墓,摄影师@闫雨
所以,亲爱的,当你离开的时候,请带走我的爱。 一件做饭的炊具,一面梳妆打扮的铜镜,一串精致可爱的项链,还有那无法量化的,我们的亲情和爱。
▼
铭文“永不忘记彼此”与银色带钩相匹配。 内壁刻有“永不忘记彼此”的铭文,意为永不忘记彼此。 此带钩见证了汉景帝之子江都王刘妃与其妃子之间的关系。 摄影师@路人看见
本文创作团队
评审专家
特别感谢
【参考】
行星研究所
专注于从地理角度探索终极世界
···结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