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父亲的脚步,走进聚龙寺
当我在外,最想念的就是家乡,所以我写了上一篇文章《陇西——养育我的黄土地》。 回首过去,原来家乡已经成为我脑海中的一个片段。 不知不觉间,我已经离开家乡几十年了。 远方的游子何时才能归来?
刚刚和爸爸通完电话,突然很想写点什么。 从小到大,父亲从来没有打过我们兄弟姐妹。 这和我妈妈的棍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父亲从不打我们,但我们很怕他。 只要他瞪着我们,我们就不敢大声说话。 而我妈妈说话总是用棍子。 我想我们的兄弟姐妹永远不会忘记母亲对我们的共同惩罚。 我们一个人闹事,四个人就被打了。 我为我的三个姐妹感到难过。 因为我的调皮,我被妈妈冤枉了。 我打了她,但每次被打我都哭得很厉害。 只要我逃出了棍子的射程,妈妈还是会做鬼脸。 我还是想不通。 妈妈打我的时候我总是哭,但是我不怕妈妈,只是爸爸的一个眼神就能让我们害怕。
我的父亲话很少,而且很严肃。 他喜欢安静,一般不去人多热闹的地方。 平时我们去街上赶集,过年走亲访友,或者去那里办婚宴什么的,妈妈都会带我们去那里。 我父亲偶尔去那儿一次,抽完一支烟就回来了。 还记得小时候,爸爸最不喜欢我们吵闹。 但现在父亲年纪大了,他喜欢我们吵闹。 然而,我们的四个孩子都已经结婚了,我们一年只和父亲在一起几天。 我有时四年才回去一次。 我总是在外面徘徊,陪伴父母的时间太少。 直到现在,我都没能让父亲享受到家庭的幸福。 父亲想要孙子的愿望又破灭了。 今天我在电话里听到父亲极其失望的声音。 我的心被深深地伤害了。 我想对父亲说:“爸爸,对不起”,但话到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来。 在电话本上,我为父亲的号码写下了两个字——“责任”。 我认为对于父母来说,不应该谈论义务。 我们也将成为父亲和母亲。 我们不想将来的某一天告诉我们的孩子。 他们有什么义务。 虽然爸爸看不到这篇文章,但我还是想说:“爸爸,对不起,是我儿子的不孝……”。
我父亲在 20 世纪 70 年代高中毕业并开始教书。 后来,因为家里穷,他毅然放弃了工作,去黑煤矿打工。 20世纪80年代,我的院子里到处都是土窑。 我们家乡的土窑和窑洞不同。 大家都会想到陕西的窑洞。 土窑全部由土坯砌成。 只有一扇通风用的小窗和一扇门。 通风很差,几乎没有光线。 如果天不黑,就得点煤油灯。 由于年代久远,家里的几座窑炉都倒塌了,所以当时父亲决定修缮房子,但家里没有钱请木匠,所以父亲决定自己修。 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父亲的生活。 这一年,父亲30岁了。
家里的房子修好后,村里的人都觉得不错。 以后凡是修房子的人都会请父亲帮忙修。 渐渐地,找到的人多了,他的父亲就学了木工,成为了一名木匠。
这是我爷爷家的院子。 北面的那间是我父亲在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西面的正房是在1990年代建造的,大门是在21世纪建造的。
我忘记了我父亲开始修建寺庙的时候已经是九十多年前了。 这与建造私人住宅完全不同。 当时父亲每天7块钱干活,一干就是10年。
大雄宝殿是我父亲建造的第一座寺庙,是我父亲的师傅设计的。
我父亲的第一位师傅是我的一个远房叔叔,他带领我父亲进入了木工生涯。 祖传的《鲁班经》三篇,他的父亲只学了上篇和中篇,却没有学过最重要的第二篇。 这个是正常的。 谁愿意把从祖先那里学到的东西传授给别人呢?
我父亲的二当家连先生给我父亲带来了质的飞跃,再次改变了我父亲的命运。 从此,父亲开始修建寺庙,成就了他一生的功业。 这位令人尊敬的老先生一生设计了无数这样的建筑,并拥有数十名弟子。 他的父亲是他最引以为傲的弟子,并传授了他一生所学的一切。
东厅
西厅
山门与东、西殿同年修建。 它是老人设计的,是我父亲建造的。 该建筑为3层砖木混合结构。 上面3层均为木结构,全部采用榫卯结构。 你可以想象其中的难度。
这也是老人设计的最后一座建筑。 融合了他一生所学,可以说将榫卯结构发挥到了极致。
在这里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3层结构
松果也是用木头雕刻而成的。
这就是梅花族,典型的榫卯结构。
上面的四栋建筑带着我的父亲彻底走进了古庙建筑的大门。 可以说,这四栋建筑成就了父亲的手艺,但另一个困难也随之而来,那就是设计。 俗话说:“师父领门,修行在个人”。 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佛堂是我父亲设计的第一座建筑。
这是在农历大年初一拍摄的。 我没办法,都是人,所以就直接上传了。
这座寺庙由五名工匠完成。 从上到下,他们分别是铁匠、瓦匠、木匠、油漆工、石匠。
为什么说设计难呢? 这其中涉及到的知识实在是太多了。 所有的设计图都不是建筑图,而是用文字表达的。 一图即一篇文章,并不全是白话文。 它读起来像古典汉语。 例如“一百单八将军”就是1英尺8英寸的意思。 这里的尺寸没有直接用数字标注。 还需要运用阴阳、四象、五行、八卦、九星、山方等,破木、破土、立领(当地方言是中梁。梁架起来后,就会被木匠挂红,也就是蚕丝被套)等等,所有的尺寸都要对应“门尺”。 门尺又称“鲁班尺”,有“财、病、离、义、官、劫、害、源”八个字,四善四恶。
聚龙寺位于陇西县复兴镇井沟村。 此地又名“后藤山”。
这里记录了这个地方的起源和流传。
卧牛内,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有一位老人。 有一天,一位神灵托付给他一个梦想,让他在这里建造一座寺庙。 他说这个地方很穷,没有什么可建的。 上帝告诉他,明天起床就可以建造它。 可第二天,老人起身一看,发现这里有成堆的木头。 于是这里就有了一座寺庙,原址就在大雄宝殿里。
山门碑
我忘记了那个殿的名字,不过这个殿的左右各有两个八卦炉。
八卦炉-钟楼
八卦炉-卦塔
砖雕
每年春节,剧院里都会唱秦腔。
聚龙寺只是我父亲设计的建筑中的一小部分。 迄今为止,父亲已设计建造了一百多座寺庙建筑和不少于五百、六百座民居。 他走遍了一市二县,收徒弟五十余人。
在我们偏远的山区乡村,没有大城市的繁华,没有游客的喧嚣,有的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
有谁知道这是做什么的? 小时候,老人常说,你都不知道馒头是面粉做的。
这就是我可敬的父亲和他没用的儿子
我不知道我的父亲是否会被永远铭记,但他会被子孙后代铭记。
待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