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王耀丽| 本书最后四章
本书最后四章
王耀丽
四季秘境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对古代笔记草图产生了兴趣,从图书馆借了很多书来阅读。 其中有一本叫《西湖笔集》,由陆建三主编,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一。 读完之后,我抄下了十多个我最喜欢的故事。 抄完后,我从头读了一遍,发现除一篇出自清人姜谈的《秋灯所依》和一篇出自于樾的《堂春随笔》外,其余皆出自明人高濂的《秋灯所遗》。 《启示录四个季节》《记录》。 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这本书,但到处都找不到它。 去年春天,我偶然路过北京路静文斋,看到书架上有一本巨册,高濂写的《尊胜八记》,巴蜀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我就拿下来翻了翻。 ,发现《四时风光记》就在其中,我就高高兴兴地买了下来。
《顺养八注》是一部养生论着,十九卷,按内容分为八类,每一类一注,故称“八注”。 《四季调整笔记》就是其中之一。 全书分为春、夏、秋、冬四册。 它根据四个季节,详细介绍了养生之道。 每个季节列出十二个“告子游赏”,共四十八项,都是关于杭州西湖地区四季风光的欣赏和品味。 作者以敏锐的感知力和审美眼光,潜心观察四时景物的变化,用挥洒多彩的笔来表达自己深沉独特的感受。 如西湖三塔脚,春见新草,秋听落雁; 春看苏堤桃花,夏坐柳荫。 春天可以在西溪吃竹笋,冬天可以在西溪玩雪。 西泠桥春看落花,秋看红树林; 春天看流虹,夏天看风雨,隆冬冰波畅游。 登上山楼,夏天可听轻雷破雨,冬天可听夜雪敲竹。 最不起眼的农舍,里面的菜花、蚕茧、老挝赛鼓神,也让人怀念; 繁华的城市里,除夕之火和各异的街巷也让人印象深刻。 不同的地方风景自然不同,同一个地方,四个季节也有差异。 关键是你有眼睛和心去看到美好的事物。 其序云:“然幽赏真境,遍及天下,取之不尽,所爱之者,非真也。故各人受幽赏,非他人真境。吾可得之。”胸怀高远,超凡脱俗,有天眼,领悟风景,就会得到真正的美景之乐。正应了东坡的一句话“风山风月无常主,闲人才是主”。 高氏所谓的幽赏,大概可以理解为幽静深邃的赏赐。 这是我真心不想发表的观点,但在这个世界上,像我一样过得如蝇如狗,患得患失,胸无大志的人,不配谈幽赏。
今天偶然路过大德书店,买到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版的《启示录四季》,这是《西湖文献》系列之一。 《八记》中的《游尚录》散布于各地。 看起来很麻烦,所以我又把它放到了这卷里。 除《游尚录》外,还有袁刘义清的《钱塘遗风》(选)、郭靖的《客行日记》、明朗英的《七修稿》(选)、袁弘道的《西湖记》 》、李流芳《卧西湖图题跋》、王汝谦《西湖奇情》、王迪《西湖采翠余谈》、李随秋《杂记》西湖上》、清王睿编的《巫山武公庙》、《龙井景闻》、金之章等。 “志”十种。 将此版本与巴蜀版本的《尊胜八记》相比,《游商录》的文字有相当多的异同,最突出的就是序言。 巴蜀版:
”告子曰:山人时时喜赏幽景,景色颇为真实。即是说,武侠世界中,有几样可以引述、一脉相承的东西。然而,幽赏真境,遍及天下,取之不尽,善者不能其真,故皆负幽赏,非真境所欠。如果我们能有清晰的视野、宽广的胸怀、超然的世界、独特的眼光、对风景的理解,我们就会有绝美的风景,一切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终日能见,不竭尽诸事,何能胜?” 做:
“玉牙还是欣赏幽静的,四时的环境和情趣虽然不同,但道理都是一样的。武侠世界的一角,都有幽境,有幽景可供人欣赏,所以就有了。”那些特别优秀的人,未必是真正的人,真正的境界是,如果你能开阔心胸,超越他人。世间事,独眼识景,步步可得,如清风明月,不须买梦。世间哪有什么幸福可得,庚辰腊月,钱塘高濂。在前者的基础上修改。 巴蜀版以明万历十九年辛丑高原刻为蓝本,印制各种版本,代代相传。 古本是根据清光绪丁本《辛巳》打字的。 目前尚不清楚丁的版本是基于哪个版本。 从后者的言语中可以看出“实录一卷,愿与佟跳共赏”。 《八记》出版后,高氏摘录了《游尚录》,加以修改,单行出版。 丁的版本应该是基于这个修订后的印刷版。
沉祖芬诗集
江苏古籍出版社于1994年8月出版第一版,1996年11月出版第二版,收录涉及涉江的诗稿五卷、诗集一本、涉及涉江的诗稿四卷。 程千帆编注。 20世纪80年代初,在《涉江词》、《涉江诗》目录下印制了五卷诗稿。 当时我在巴渝读书,从学校图书馆借了《涉江词》。 我非常喜欢它并且记住了很多。 还记得“夕阳西下,有春愁”“天寒地冻勿放下重帘,以防有事”“江南有雁来”“当到了巴山西,望江水问归期,越走越远,走向天涯海角。” 于是前几天,我偶然路过位于延安东路外文书店地下室的食补斋。 当我看到书架上有这本书时,我的心猛地一跳,迫不及待地把它抓在手里,尽管书架上不止一册。
江诗词除描写自己的悲欢离合外,还多有纪事、寓言,内容涉及时事、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 这是有意识地用文字来保存历史,所以施蛰存先生的《塔刹行》题为《涉江词》,就有这样一句话:“十年间,家国兴衰,一往无前。”馆藏珍贵、珍贵的文献得以保存。” 如C稿《玉兰缩词·成语纪事》四首诗中的第四首:“秋灯休读,伴舞皆如玉。一曲霓裳,谁是亭亭玉立的少女”。远处红楼遥遥,路上行人都知道姓氏,细细数来,应该是你丈夫在上面。” 1943年,当这组诗与《余美人·成都秋诗》五首诗在重庆《大公报》发表时,黄尚说它们有联系。 有很多美国士兵。 程简说:“这第一首诗应该与前虞美人的《成都秋》第五首诗结合起来,这两首诗都描述了当时教会大学风起云涌的学术风潮。从北平南迁的某学校校长,她特别有魅力,带领大家和美军军官跳舞,却被路人忽视了,陈寅恪关于成都花溪坝的诗是这样的:绿草如茵的广场宽阔,小渠高耸,柳树下写满了无尽的思念。谁知万国皆大欢喜,山河皆碎。”
涉江词的表现方式是传统的美、草,很难解释。 感谢程健,这本书让读者知道了很多外人无法知道的事情。 撰文者是著名文史学者、南京大学教授、沈氏丈夫程千帆。 沈祖芬被称为现代的李清照。 两人不仅才华和风格相似,而且生活在相似的时代和个人生活经历。 1937年,她与湖南宁乡人程千帆相恋并结婚后,便踏上了流亡之路,遭受了国家和家庭的损失。 丁革命后,先后任江苏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1957年,程千帆转为右派,放牛二十年。 紧接着又是十年“文化大革命”。 沈祖芬经历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常见的苦难,也有过右翼家族成员的屈辱。 1977年,她从上海回到武汉探亲。 当她快到家时,不幸遭遇车祸。 一个一代才子突然结束了她坎坷的一生。
碧园诗集
我从家乡回来过年,请了一天假。 我带着妻子去明贤先生家拜年。 老公给我留了饭,还教我用大杯子喝泸州老窖大曲,喝得我都快醉了。 再见,先生,我送给您《贵阳五首诗词笔记》作为礼物。 五家有诗存于碧园的李端芬、任克诚的诗存于高斋、王敬仪的诗存于留阳安、聂尊吾的诗存于驼园。 除了李必渊稍微熟悉之外,其他四件家具都是陌生的。 流传于世的碧园文本甚少,唯有此诗卷被收入文集,甚为珍贵。 现存诗歌一百三十五首,大部分写于1898年运动之后。 其表弟何林书(又名修刚)所写的小序称,碧源“晚年居于家中,感悲身世,追忆艰难岁月,独居孤处,只自娱自乐”。每日有诗,不珍惜,常散失;家人不知如何收集笔记,故辛仁在写时,存世者寥寥无几。当他即兴或口述旧作时,他写下了一百多首诗。” 民国二十六年,贵州省文献征集处搜寻毕渊的著作,却长期一无所获。 当时他们寄信去昆明打听何琳的书,信中附有何琳的书一本。 后来出版了《贵州文学季刊》。 纵观他的诗作,不少关注时事,阐述改革思想,可见历经劫难而幸存下来的李必渊,不老颓废。
我已经上班两天了,还是不正常。 早上,我翻看办公室里积压的报纸,坐下来和同事聊了半个小时,问编辑有没有事,然后就拿着一叠稿子回来了。 下午在家,我在炉边读碧媛的诗。 《闻人之言解之》:“修静与养神养神有何关系?即使太弱,也不肯劳太多。人之言诚而假,我非真而实也。”白天无事可做,有时默诵“黄庭。 最好住在乡下,何必论断魏景呢?”第四句是嘲讽他1898年的假病。七月礼,硕夔龙(时任兵部主事)自外地回京,至碧渊府,今日恭贺公,恐明日则。奎龙为众人悬赏,得到荣禄、李鸿章的赏识,他的话明显暴露了后党的动向,毕渊大惊问道:“为什么要教我?”据碧渊说,第二天他在祭拜唐朝文公皇帝养伤的时候,绊倒了,被人搀扶回家,所以请假了二十年。四天后,政变完成。 光绪陷入困境,康梁逃亡,“六君子”死亡,相关官员被革职、下狱、或驻守。 于是旧党在雅碧园重聚,碧园无奈,只得悔罪请罚。 但慈禧认为这是一个诡计,于是解除了她的职务,并派她驻扎新疆。 碧渊原本是假病,但经过这番剧变,却变成了真病。 展览日期不准,他只好离开京城。 行至甘州(今甘肃张掖)时,病情加重,获准就地诊治。 三年后,他被赦免并返回家乡。 我看到当时的历史记录没有记载这件事,说明没有泄露。 后来,陈奎龙向乡亲们讲述了这件事,并传到了贵阳。 李必渊虽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却无法解释。 他只能在家里默念《黄庭经》。 后人可能据此将毕沅视为投机官僚,并认为投机官僚的参与是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这种说法是不公平的,并将问题过于简单化了。 碧渊和复辟似乎是命中注定。 光绪相貌丑陋,考广东乡试为内阁学士。 考生中,有新会梁启超,毕元穆是神童,科举第八名。 他还与表弟李蕙贤结婚。 于是,二人既是师生又是姻亲,经常见面讨论东西方的制度。 戊戌年间,碧渊密荐康、谭、德宗。 改革过程中,碧源是唯一一个正式写下改革报告的人,也是二品以上部长中唯一一个对新政策发声的人。 后来,随梁启超逃亡日本的王晓航回忆,启超临走时曾收到碧源赠送的两百两赤金。 如果慈禧得知此事,那么李必渊的罪名可能不仅仅是“过度保护土匪”,而是“康梁同伙”。 尤其是回国后,他仍然坚持改革思路,以文明风俗为己任。 这是投机者做不到的。 他的诗悲伤、愤怒、忧郁,不是投机者应有的样子。
假病这件事,在李必源心里是一个难以启齿的秘密,在同乡和后人眼里也不是很光荣。 我所看到的地方志和其他文史资料都回避提及此事。 其实人无完人,何必做圣人呢? 再说了,如果李必渊也愿意像谭留阳那样杀人,那就是“六君子”变成“七君子”了。 据说,美军在海外作战时,都有统一签发的用英文和交战国语言写成的投降书。 当绝望的抵抗对于拯救他们的生命变得毫无意义时,他们可以提出它。 对于我们这个重死重生的国家来说,这无异于鼓励士兵投敌。 因此,尽管李必元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装病避祸,不但没有人理解他,就连他自己也很难说起。 正月初十晚上。 喝了一会儿就感觉头晕,半夜就醒了。
毕渊回国后,贵阳士绅视他为祸害。 诗集中除一名地方学者外,所有受赠者均为地方官员。 地主官员是外省人,在官场呆了很长时间。 他们更了解时局,思想自然不如当地士绅那么开明。 辛丑回到碧源家乡,次年被巡抚任命为经济学校校长。 有诗曰:“今生犯过错,敢重金领英雄,论当时贤人,山长之衔,实属不易。”大概是一个名字,糟粕被编辑和嘲笑,新的政治领导人正在萌芽实施,我突然支持高碧的立场,如何确定起点和课程。” (《应景师学任》)他想改革教育政策,培养改革人才,但又担心世贤不接受。 果然,没过多久,暴风雨就来了。
《闻谗言自责》第一卷:“不要为人轻信时所说的话而后悔,何况是你自己的错。毕竟变法还是失败者,与夏改变很容易国贼难防,谗言满天下。 “老师在经济学院任教,负责打开气氛。他定期召集学生讲课,讲解公民权利和自由的道理,每月的讲课都是以培根和卢梭的理论为基础。”我觉得很奇怪,后来黔中的名人在京城支持某某这样的革命者,还会在竹枝上写诗嘲讽他们,这从当时人民的愚昧智慧可见一斑。史继忠、黄小川所著的《贵阳名人》一书中有详细记载:“每月一次的课上,李端芬讲了一个题目,题目是‘论卢梭’。 学生们一头雾水,一无所知。 端芬取自梁启超编撰的《新民丛报》。 ”,学生们被要求抄写报纸上刊登的卢梭传记,并限时三天提交论文。有的学生大赞卢梭比孔孟更好,并在第二个月课中将卢梭列为第一名,题目是《培根》,学生们一头雾水,还是要求学生抄《新民丛报》的文章。消息一出,舆论哗然,议论纷纷。街头保守分子用它攻击写打油诗(即何竹枝诗):“康、梁追随者多,请常摩颈。” 你至死不悔,竟敢拿孔孟来比卢梭。”第二是:“你只想当叛徒。”,所以康梁被误解了。这个王是被康梁误导了,而听到这些谣言,李端芬并不在意,就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学校里,对联是:“我还是乡下人,刚受邀来。被发布。 不想弥补以前的过错,敢说自己谦虚。”下联是:“师不必比弟子有德。 他希望人才崛起,超越祖先。”老板看到了文明,除了讲课之外,他还把学生聚集在私人家里,讨论孟德斯鸠的《三力论》、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天国进化论》。传播西方学术思想,对当时的人来说是新鲜事。 迫于压力,福泰无奈,只得解雇了毕渊。 李碧源在家乡也很孤独。
任何改革(或改进)都必须有思想理论基础,否则就是徒劳。 有评论认为,那拉所爱的权野之所以反对新法律,是因为她害怕失去权力。 如果由她而不是光绪来领导维新,那就会成功。 这只是一个梦。 谁能相信,在国防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一个仍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的老太婆会主导改革? 光绪同意并支持改革。 他的心灵真的解放了吗? 1898年戊戌变法以来的百年时间里,思想解放——禁锢——解放——禁锢无数次,而我们仍然在鼓吹思想解放。 可见,心是最难解放的。
本书来自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版。 扉页有题字:“故父高斋诗稿,谨献明贤兄,任敏,1995年11月23日”。 “任敏是高寨任克成先生的小儿子,也是戴石的老朋友。1998年,在武当召开市文化代表会议时,他就坐在我的前排。他是个瘦瘦的男人。”戴助听器去世后不久,戴老师为他写了一篇悼念。
三千年文学灾难
谢沧林、万芳珍夫妇合着,江西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年版。 书名采用了特大的粗体字体,让人感受到书的厚重。 封面是王景琪去世的《读书堂西征文》一书的照片,上面附有雍正皇帝的批语:“这是荒唐疯狂到了极点!可惜了。”这么晚了才看到这个,改天再看吧,免得这种事漏网之鱼。” 是啊。”从语气上看,雍正是咬牙切齿地写下这段文字的。滴着血的红字让人闻到了血腥味。自从汉宣帝斩杀杨云之后,文学监狱就代代存在,而到了明清时期则更加残酷,本书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讲满清入国后,为了消灭汉人的反抗而发生的文学灾难。大规模的文字狱活动的次数、刑罚之严酷、影响之广、影响之大,仅顺治朝的“壮史案”就超过了。 220人被处决,3000多人被监禁,更有什者被流放边疆,这并不奇怪,清朝的文字狱大多是由舆论批评引起的。 。 《文学灾难三千年》收集的案件中,除了皇帝的操纵和官员的吹嘘之外,十起案件六十七起源于民间的怨言。 “庄廷钦史案”、“戴名时《南山集》案”、“王锡侯《子观》案”、“徐树魁《一竹楼诗集》案”等大案均被关押。政府因公众批评。 。 投诉的原因要么是为了发泄个人恩怨,要么是为了收赏金。 大多数批评的人都是卑鄙的人。 文字狱兴盛的时候,往往也是批判之风盛盛的时候,这就大大增加了文字狱的力量。 互相试探、揭发、陷害,让每个人都感到没有安全感和恐惧。 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信任、友谊、和谐,腐蚀了世界和人心。 本书除收文字狱外,还收谏祸、法庭案件。 学多了就学多了,难免会过度。 许多谏议、考案虽有文字来源,但并非文学性质。 例如,考试案件的性质是舞弊。 本书的时间范围是从夏末到清朝,排除了“反右”运动和绝不应该排除的十年“文革”。 龚定安《颂史》诗曰:“恐闻避文牢,为道良着书”。 龚定安的诗作于道光年间。 文学监狱很少,也没有引起大的波澜,但诗人却仍心有余悸,可见文学监狱是多么可怕。 现在读《文学灾难三千年》,作为一个没有经历过文学牢狱的人,依然觉得邪风凄惨,不得不掩饰几遍。
王耀丽
布依族都匀人,1964年出生,早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就职于贵州省文史研究院,主要从事农村文献整理与研究。 着有散文集《图师记集》、《旧痕疏影》、《竹园集》,主编农村和国家文献集十余部。
精读堂主办单位
贵州文学学院
贵州千帆羽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贵州人民出版社
贵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
贵阳晚报 ZAKER 贵阳
精读堂协办单位
《贵州作家》杂志
贵州省作家协会网站
《艺术四季》杂志
《南明河》杂志
“黑与白”微信公众号
“洋洋文化”微信公众号
“贵州书”微信公众号
《山水笔记》微信公众号
“时间讲述人”微信公众号
“老姚温江湖”微信公众号
“贵州女性旅游”微信公众号
“神仙小魔”微信公众号
“凡言集”微信公众号
京都堂学术顾问委员会
导演:欧阳千森 张旭晃
副主任:高洪和戴贝
委员会成员(按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
Wang Hua Wang Jian Ping Jing Xu Dong Kong Ran Zheng Wan Su Hua Du Guo Jing Li Chao Li Yang Datie Xiao Jiang Hong Yu Zhang Zhang Jin Zhang Zhou Zhao Zhao Xu Yao Hui Gao Hong Tang Cao Qin xie xie bing wei
学术主持人,首席规划师:Dai Bing
项目协调员:Cai Lewei
宣传总监:李领
生产总监:Hou Ying
执行助理:Zou ,Tian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