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山祈风石刻:泉州古代祈求平安富足的圣地

2024-05-26 -

九日山祈风石刻简笔画_九日山祈风石刻的历史_九日山祈风石刻

登上九日山,你可以看到泉州湾流入晋江后江面的收窄,可以看到两岸的九日山、金鸡山,还可以看到山上的石刻,那些文字透过历史的帷幕,向你诉说着古泉州的故事。

世界上唯一现存的祈求商船顺风平安的书面记录

泉州网3月18日讯(记者 蔡子敏/文林金峰/摄影 苏伟思/视频)九日山位于晋江上游,距泉州古城西北7公里。山上的祈风石刻是体现“泉州:宋元中国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管理和保障的代表性遗产元素,记载了宋代在泉州负责海外贸易管理的国家提督、地方官员和王室成员为海外贸易商船举行祈风仪式的摩崖石刻。祈风石刻分布在九日山东、西两峰的摩崖上,最早的为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最晚的为1266年(南宋咸淳二年)。 这些石刻反映了海神信仰对海洋贸易的促进作用,反映了宋代海关体制下国家权力对海洋贸易的倡导和掌控。

又一个春天来了,天气晴朗的日子,人们结伴出门,登高远眺。登上九日山,可以看到泉州湾流入晋江后江面变窄的景象,可以看到两岸的九日山和金鸡山,还可以看到山上的石刻,那些文字透过历史的帷幕,诉说着古泉州的故事。

历代名人在九日山都留下了译经、隐居、游览、忆昔的著作和故事:南朝时期,印度高僧库那罗陀在此译经;唐代著名宰相蒋公辅、学者韩维曾在此隐居;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曾两次与友人到此游玩,留下感慨诗篇。

宋代,政府在泉州设立通商总署,负责“管洋货、海船、税赋、通商,引远人来,运远货去”。官式海上祈风仪式后来被列入国家节日,并定期举行。山上的石刻记录了当年官式仪式的情景。这是世界上唯一留存的祈求往来商船风调雨顺、平安的文字记录。

九日山祈风石刻_九日山祈风石刻简笔画_九日山祈风石刻的历史

九日山文物管理所原所长胡家奇介绍石刻作品。

记录中西交流盛况

攀登九日山是一次了解古代中国海外贸易和中西交流的旅程。

南朝时期,泉州的经济、社会已相当繁荣,丰州(今南安)有当时著名的两安港,也是泉州最早的对外交通口岸之一。印度僧人库那罗陀渡海而来,在九日山下的延福寺翻译了《金刚经》等佛经,也是有记载以来最早来泉州传教的外国僧人。

此后,中西交流通过水路和船舶在泉州不断展开,从文化交流延伸到经贸领域。

古代泉州人以海为生,出海归家要遵循季风规律,夏季船只从南海归来,冬季船只从泉州出海。每年夏季四月、冬季十月,人们都会到朝晖庙向海神祈求风调雨顺、航海平安。泉州祈风的古老传统由此而来。

九日山祈风石刻_九日山祈风石刻简笔画_九日山祈风石刻的历史

宋代泉州是“海声四起,四方商人云集”之地,海外贸易成为国家的重要税收来源。元祐二年(1087年),福建通商总督府在泉州设立,职能与今天的海关相近。

官方主导的祈风活动,让祈风传统突然“升级”。每逢冬夏,泉州地方官府官员、市博司、南外总政司王室等官方代表,都会举行祈风仪式,为海上商船祈福,祈求航行一帆风顺、平安。最迟到12世纪中叶,九日山通远王庙(即昭惠庙)的祈风仪式已列入国家节日,由地方官员定期举行。祈风仪式结束后,人们登山赏景,吟诗作赋,镌刻在九日山摩崖石刻上。这便是祈风石刻的由来。南安市九日山文化保护管理中心负责人何春燕介绍,山上共有78处宋代石刻,其中涉及宋代航海祈风的石刻就有10处。

与祈风活动密切相关的朝惠庙,在20世纪重建,至今仍供奉着第一代海神“通元王”。这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海神:本为山神,因具有运木降雨的神力而被民间尊奉为水神,并在九日山上建庙。1053年,县令蔡襄修建洛阳桥时,将通元王迎至洛阳桥,并建庙镇海,地方官员在九日山朝惠庙祈风。通元王完成了从山神、水神到海神的角色转变,与真武大帝、妈祖等海神信仰一起,为宋元时期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提供了精神寄托。

吸引世界各地关注

如今,巍然矗立在山上的石刻,已成为了解昔日盛况的一本“石书”,人们喜爱、保护石刻,石刻也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关注。

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组乘坐和平考察船抵达泉州,九日山是考察组的第一站。九日山文物管理所原所长胡家奇是考察团成员之一。他记得,当考察组成员看到九日山时,他们一个劲地说:“太好了!”

山上的一块英文石碑,记录着探险队成员的心声,成为当代中外交流对话的见证。中文版写道:“作为朝圣者,我们不仅重温这古老的祈祷,也为各国人民带来和平的信息。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项目的最终目标。为此,留下了这块象征友谊与对话的石碑。”

九日山祈风石刻_九日山祈风石刻的历史_九日山祈风石刻简笔画

胡家奇对九日山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作为丰州人,这里是他小时候玩耍的地方。“从不了解到喜爱,这些石刻、古迹在我和九日山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面对山上的石刻,胡家奇原本是个“门外汉”。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汉语文字难以理解,千年历史中数不清的文字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他一次次走上山路,一次次向专家学者请教。他的家里堆满了历史书籍资料,光是古汉语字典就有两大卷。

如今,他成了石刻的生动“翻译员”。他指着《南宋赵世庚祈风石刻》说:“你看这石刻,短短二十四个字,就把五行之气讲得清清楚楚!时间是1247年,祈风赵世庚,祈风仪式结束后,大家便上山参观。”“‘南宋余忠方等祈风石刻’是现存10块祈风石刻中年代最早的一块。余忠方当时不仅是一位清正廉明的地方官员,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通过生动的讲述,让九日山的故事从一人传到十人,从十人传到百人。这是胡家奇的心愿。

如今,越来越多的当地村民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志愿者队伍中,人们制定村民公约,保护九日山文化遗产,参与起峰仪式的古老表演,用心守护文化遗产。

完成千年心灵对话

石刻、古迹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搭建古今对话的通道。人们从印刷文字、历史故事中找到触动心灵的某一句话,与千百年前的古人进行心灵对话:原来当年你也身临此景、身处此境。

何春燕笑着说,游客们常常会在一块石刻前久久驻足,或陷入沉思,或放声大笑,或合影留念,寄给此刻正惦记的亲朋好友。而她自己,在一次次的拜访中,也不断与历史人物对话。南宋西凤的诗句中,“送客多年,携酒访山灵”“笑看山下,潮平岸边月圆”等词句,就是人们登山踏青时写下的生活剪影和思绪。“而有时,石刻上记载的天气、季节,和你发现时一模一样。”在何春燕看来,这就是石刻带给普通人的感动和独特回忆。

胡家齐记得,一位从澳大利亚回来的泉州教授,曾独自一人登上九日山,希望了解石刻的故事。两人从上午到下午,在山里走了四个多小时,错过了午饭时间。教授陶醉于石刻的表情让人难忘。“任何了解九日山的人,都会深深爱上它。”胡家齐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